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智”探育团结: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苏州科技大学“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实践团

青春“智”探育团结: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7月至8月中旬,苏州科技大学“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实践团奔赴全国多所高校,以扎实的社会实践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路径。团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525 份。调研数据揭示,70% 以上的大学生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习、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积极意愿,其中近半数学生持“非常赞同”态度;约80%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显著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体验。

人工智能

  “通过人工智能平台,我深入了解了傣族'水的哲学',它不仅是一种生态智慧,更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位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分享了他的体验。人工智能生成的超写实虚拟影像,通过细腻的场景复刻与动态叙事让他“仿佛亲临傣族村寨”,直观感受到民俗文化背后的温度与深度。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时空壁垒,使抽象的民族哲学思想变得可感可知。

智能技术赋能非遗工艺解析:解码文化多样性中的共同基因

  在非遗保护领域,人工智能展现出独特价值。一位参与非遗调研的学生以藏族唐卡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化比较与工艺分析中的辅助作用。借助智能技术,她能够快速梳理不同流派唐卡的绘制技法与艺术特色:"勉唐派唐卡用色清雅细腻,注重线条的流畅;噶玛噶孜派唐卡则融合汉地青绿山水技法,色彩明艳富有层次。这种对比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是并存的现实。"这场由技术驱动的文化寻根之旅,不仅为传统工艺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更在青年一代心中播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智能技术在民族文化领域的多面审视:工艺洞察与现实挑战

  调研同时发现,人工智能在民族文化教育领域仍存在明显局限。一名学生在学习蒙古族传统音乐时发现,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仅机械重复有限信息,未能深入解析长调、呼麦等艺术形式与草原游牧文明、生态伦理间的深层联系,甚至出现文化符号误用的情况。另一案例中,某人工智能模型在查询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关政策时,输出内容碎片化、表面化,既无法体现民族政策的深层逻辑与历史脉络,也不如专业教材系统深入。这些问题暴露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三大短板:动态知识迭代能力不足、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有限、缺乏政策思维与价值引领能力。

破局与升级:多维度创新方案提升人工智能在民族文化领域的应用价值

  针对上述挑战,实践团联合高校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建议。首要举措是开发集成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通过生成图像、音频、短视频等富媒体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需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与引导机制,保障信息质量与文化诠释的准确性。另有建议指出,人工智能模型应引入领域知识图谱与专家协同机制,通过多模态资料库的动态更新,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理解精度。

面向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 - 价值”协同培育新体系

  实践团调研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进程中,仍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包括技术应用缺乏有效监管、算法偏见存在潜在风险、培育体系尚不完善等。为此,实践团倡议优化人工智能培训体系,在高校课程中融入多民族文化与技术伦理教育,构建“技术-价值”协同机制,确保智能应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型数字基座。

  此次调研不仅提供了实证参考,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以科技之力促民族团结的创新担当。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探索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让“籽籽同心”的理念在青年心中扎根绽放。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