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遗码韵”实践团队圆满完成以“探寻桂林文化魅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中,队员们深入桂林多地,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与实地走访相结合,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鲁家村、龙胜各族自治县及鼎一艺术创作基地,通过座谈交流、现场体验、数据采集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与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同学们借助数学建模、数据可视化等专业技术,对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传播与开发提出初步方案,展现了青年学子以科技力量守护文化根脉的创新意识与社会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在鼎一艺术创作基地合照陈丽琼供图
在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团队系统参观了非遗展示厅,详细了解桂林剪纸、绣帛画、米粉制作技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展示厅讲解员的讲解,实践队员了解到了非遗传承人在技艺传承中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实践。老一辈手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有队员感慨:“这次体验让我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图为非遗体验馆内讲解员为队员讲解绣帛画 陈丽琼供图
在鲁家村,队员们体验了地方民俗活动,记录传统手工艺以及鲁家豆腐制作流程,并围绕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与村民深入交流;在龙胜,团队重点调研了罗汉果、茶叶等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探讨如何通过品牌打造与电商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鼎一艺术创作基地,同学们亲身参与文创产品设计,感受艺术与乡村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图为实践队员在鲁家村学习鲁家豆腐制作流程 陈丽琼供图
一次次走访、一场场体验,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有了更立体、更深层的认识。大家认为,数字技术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新手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团队建议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非遗展示效果;同时加强非遗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图为实践队员欣赏和交流讨论非遗手工艺品 陈丽琼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同学们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大家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为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团队将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为桂林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当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通讯员:陈丽琼、龚志元、丁丁、吴振伟、罗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