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豫东平原的风裹挟着麦浪的余温,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追光者”——南京工业大学“南风豫禾”支教队。6月29日至7月31日,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跨越千里,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刘店乡小侯村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支教,以“青春实践进基层,多语赋能助振兴”为使命,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为让支教更贴地气、更有实效,队员们早在行前便开启数月筹备:结合自身外语、理工、艺术等专业特长,走访了解小侯村孩子的学习需求,最终打磨出一套“基础+特色”的立体课程体系。课堂上,他们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用游戏化互动点燃学习热情——语文课堂上,经典诗文变成朗朗上口的情景剧;数学教学中,生活场景让抽象公式变生动;而“多语赋能”更是支教亮点:英语趣味对话、外语儿歌学唱、世界文化小课堂轮番上演,孩子们跟着队员念单词、认国旗,眼里满是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此外,科学小实验里的奇妙反应、艺术课上的创意涂鸦、体育课上的团队拔河,每一堂课都在拓宽孩子们的认知边界,让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扎根心底。
支教的温度,不止在课堂。队员们与孩子同吃同住,把关怀融入日常:课后陪留守儿童聊天解闷,帮有困难的家庭辅导作业;趣味运动会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里,团结协作的精神慢慢生长;文艺汇演当晚,孩子们自信地站上舞台,唱歌、跳舞、朗诵,灯光下的笑容格外耀眼。从初见时的羞涩躲闪,到离别前的主动拥抱、分享心事,孩子们眼里的光芒,成了队员们最珍贵的收获。
“大学生老师来了之后,娃每天盼着去上课,回家还会念叨学了新单词、做了小实验!”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支教队带来的改变。在小侯村,这支年轻的队伍如一阵“南风”,吹活了乡村的暑期时光,也让教育的希望在田野间悄然萌发。
“原以为是我们来‘给予’,最后发现是孩子们在‘治愈’我们。”一位队员在支教日记里写道。此次经历,不仅让队员们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的认知,更让他们读懂了“教育扶贫”的重量。而这,正是南京工业大学践行育人理念、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将高校智力资源延伸至田间地头,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孩子搭建成长阶梯。
如今,支教虽已落幕,但“南风”播下的种子正在生根。未来,将有更多南工大学子循着这份初心,奔赴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