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红脉绿韵映莱西,青春聚力助振兴——青岛大学国旗班“红脉绿韵·莱西振兴”社会实践团开展莱西专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青岛大学国旗班“红脉绿韵·莱西振兴”社会实践团
  2025年8月5日至11日,青岛大学国旗班“红脉绿韵·莱西振兴”社会实践团的八名成员奔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开展为期七天的“红色铸魂·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访十余个地点,形成四个方面的实践成果。通过寻访革命足迹、叩问非遗匠心、走进振兴标杆、助学乡村儿童等形式,实践团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为莱西红色文化弘扬、非遗活态传承及乡村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合照。于卓妍供图
红脉溯源:在莱西沃土上触摸信仰的温度
  红色,是信仰的颜色,是精神的灯塔。莱西是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实践团循着历史的足迹,在一座座纪念馆、一条条老胡同、一位位老者的讲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悟初心的力量。
保驾山红色教育基地:星火燎原的初心原点
  在莱西市姜山镇,胶东农村第一党支部旧址静静矗立。斑驳的木门、泛黄的文件、复刻的秘密会议场景,无声诉说着1927年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原来‘农村包围城市’不是课本上的一句话,是先烈们用热血趟出的路。”实践团成员赵惠茹说道。为进一步扩大保驾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晓其背后的革命故事与精神传承,实践团成员提前查阅史料,系统梳理了保驾山的红色历史脉络,围绕这些珍贵历史录制讲解视频,通过将历史细节与精神内涵相结合,让枯燥的史料变成鲜活的叙事,切实让保驾山的红色记忆更易被记住、被传播。

图为团队成员在录制讲解视频。王凯供图
南京路上好八连:永不褪色的精神作风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而当实践团成员走进南京路上好八连诞生地展馆,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磨损的扁担和补丁摞补丁的衣物时,学习八连铁律“拒腐蚀、永不沾”时,看到在村落墙上赫然写着毛泽东为好八连写的诗词时,成员们对“好八连精神”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几名成员在参观留言簿写下“感岁月淬炼的忠诚与奉献,精神之火不灭,激励吾辈永初心勇担当,续写时代华章”的铿锵誓言。
 
图为团队成员在留言簿写下感悟。田晓格供图
河崖村红色教育基地:军民同心的温情记忆
  讲解员生动讲述的先辈们革命和战斗故事,为实践团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重走革命小道八路胡同的每一户人家,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门板当担架、口粮分战士、妇女做军鞋,军民鱼水情不再是史料中的概念,而是刻在胡同砖石里的日常。成员们明白了:莱西的振兴,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这份“同心同德”的基因,正是今日乡村发展的精神底气。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讲解员讲述。王凯供图
对话老兵老党员:岁月深处的初心回响
  实践团走访了莱西多位老党员,从他们的讲述中,拼接出莱西的红色年轮。“永远跟着共产党的领导,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党员爷爷与实践团聊了很多,这是说的最多且最坚定的一句。
  “敌人那么强盛,我们还能战胜,靠的就是我们志愿军坚强的战斗意志,打起仗来敢和敌人拼命,才能把敌人战胜。”94岁抗美援朝老兵张玉明爷爷在采访中说道,“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共产党带来的,要有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思想。”通过面对面聆听历史亲历者的讲述,成员们理解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它早已化作年轻一代血脉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续写着“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党员。王凯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抗美援朝老兵。王凯供图
非遗焕彩:让老手艺成为振兴的“新引擎”
  莱西的振兴,既要守得住“根”,也要焕得了“新”。那些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实践团走进木偶馆、葫芦馆和酒坊,对话非遗传承人,探寻非遗与振兴的“双向奔赴”。
木偶馆里的“活态传承”:指尖上的莱西故事
  莱西木偶作为省级非遗,据《莱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记载,其雏形可追溯至汉代。成员们体验木偶制作时发现,一块普通的木头变成木偶要经过雕刻、彩绘、装线等多道复杂工序;体验木偶表演时,大家更有感触:莱西木偶看着轻巧,握在手里却沉甸甸的。“体验了十分钟,手臂就酸得发颤了”实践团成员张佳丽说。正是这种看似简单实则艰辛的技艺传承,让莱西木偶传承人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我们要让莱西木偶更加大众化,通过新编剧目走进校园、走出中国”实践团采访莱西木偶第六代传承人展曼曼时,她介绍道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木偶表演。王昕供图
葫芦里的“振兴密码”:从田间到文创的蜕变
  莱西胡芦雕刻传承人周强一爷爷非常热情地介绍各种葫芦,让成员们亲自上手学习葫芦雕刻的基本技巧,看似简单的线条格外“倔强”,半天刻不出个像样的轮廓,“我都看不懂自己刻了个啥”实践团成员孙晓玉自我调侃,“老话说熟能生巧,一件事天天干,一定能干好的!”周爷爷鼓励道。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葫芦雕刻。于卓妍供图
蟾公文化:从民俗符号到产业IP
  “蟾公在莱西民俗里代表吉祥。”蟾公酒传承人张卫柱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听完传承人关于蟾公酒的一系列介绍后,实践团成员使用等比缩小的仪器,从装置组装到白酒酿造,现场模拟了蟾公酒的酿造全过程。从选料到发酵,每一步工序都藏着老一辈的智慧——看似简单的配比,是无数次尝试后的精准。当想象中醇厚的酒香仿佛飘出时,更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生命力。它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值得被好好守护和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模拟白酒酿造。王凯供图
振兴脉动:在田野间读懂“莱西答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落脚在民生。实践团走进产芝村、唯麦共富工坊,在泥土芬芳中感受莱西振兴的强劲脉动,寻找“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密码。
产芝村:从“库区村”到“示范村”的蝶变
  实践团走访发现,产芝村的振兴密码在于“生态+文旅”的融合,依托产芝水库的生态优势,发展垂钓、采摘、环湖骑行等业态,已开辟出一条独特的振兴之路。成员们在产芝村跟着村民学做巧饼,才知这看似简单的小点心藏着大学问,成员们笨手笨脚地捏着面团,有的印模歪了,有的烤得略焦,可捧着自己做的、带着麦香的巧饼,忽然懂了:这烤箱里烤出的,不只是酥脆,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滋味。守护好绿水青山,不仅是保住了风景,更是为乡村铺就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在这“绿色”里,藏着实实在在的“金色”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巧饼制作。耿玉供图
唯麦精酿乡村振兴共富工坊:从啤酒厂到田间地头的“反哺”之路
  “将啤酒与当地的苹果、秋月梨等水果结合,研发果味啤酒,带动销售当地水果。还将每年产生的酒糟免费赠送给附近的果农和养殖户,用于土壤优化。”在采访唯麦创始人郑焕良时,他透露道,所谓反哺从来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用真诚与智慧,让城市的创造力与乡村的生命力相互成就,最终在土地上结出“共富”的果实。
 
图为团队成员品尝精酿啤酒。王凯供图
助教微光:让爱与希望在莱西扎根
  振兴之路,教育为基。实践团以“助教”为纽带,将知识与温暖送到孩子身边,让青春力量成为点亮未来的光。
院上镇宣讲:红色基因代代传
  宣讲活动开始前,实践团向在场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经汇总统计发现,青少年对莱西红色历史及红色教育基地的了解较为有限。“同学们,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我们莱西的红色历史……”实践团成员耿玉站在讲台上,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莱西的红色故事。实践团成员们特意带来了老兵访谈的视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声音一出来,许多孩子收起了嬉笑的面庞,眼神里充满严肃和敬畏。这场“红色课堂”,让历史走出纪念馆、走出课本,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也让莱西的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
 
图为在场青少年填写调查问卷。王凯供图
莱西小雨滴宣讲:文化宣讲润童心
  实践团来到了莱西小雨滴社会志愿服务中心,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莱西木偶”“祖国旗帜在心中”和“烽火与坚守”三场宣讲。当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映出不舍,当那句“老师,你们下次还来吗”带着怯生生的期待脱口而出,成员们忽然明白:这场宣讲早已超越了“任务”本身,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青年学子肩上的责任——原来不经意的付出,能在孩子心里留下这么深的印记;原来所谓“奉献”,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被需要时的那份牵挂与回应。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教育宣讲。王昕供图
助学金里的“微光”:让每一份渴望都能被看见
  实践团成员联合莱西微光星火志愿服务队筹集资金,走进低保户家中,为孩子们送去助学金,以实际行动传递关爱与温暖。实践团与这些家庭进行了简单交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最朴实的真诚。家长们眼里的感激与孩子们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也让成员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小小的帮助,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大大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为低保户家庭送去助学金。耿玉供图
  从红色遗址到非遗工坊,从企业工到助教课堂,青岛大学国旗班“绿韵红脉·莱西振兴”实践团的足迹,是青春与土地的对话,是传承与创新的共鸣。当地村委会、纪念馆及非遗传承人们对实践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给予高度认可,他们表示,实践团成员以青春热情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不仅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活力与责任感,也为当地红色文化传播、非遗传承及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希望实践团能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沉淀经验、持续发力,未来进一步深化与地方的联动,让“三下乡”的足迹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更深刻的印记,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通讯员 王凯 耿玉
三下乡推荐
  • 返乡涡阳 推广普通话架起沟通桥
  • 2025年7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暑假实践“推广普通话”小分队成员陈一凡回到家乡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开展"乡音连国音"普通
  • 2025-08-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