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返乡涡阳 推广普通话架起沟通桥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暑假实践“推广普通话”小分队
  
  2025年7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暑假实践“推广普通话”小分队成员陈一凡回到家乡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开展"乡音连国音"普通话推广活动。活动以"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为目标,通过开设基础课堂、编印实用手册、结对辅导留守儿童等方式,为乡亲们提供语言帮助,助力消除沟通障碍,让标准语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器"。
  祠堂里的拼音课
  清晨的义门镇刘村祠堂里,长条木凳上坐满了三十多位村民,最前排是抱着孙子来的张奶奶,后排站着几个准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陈一凡把拼音挂图贴在祠堂的老木门上,指着"sh"和"s"的发音示意图说:"大家看,发'sh'的时候舌头要卷起来,像含着一颗糖;发's'的时候舌头放平,就像吹凉风......"
  56岁的刘大叔种了十多亩苔干,去年联系外地收购商时,把"晒干"说成"赛干",对方误以为他要"赛过别人的干货",闹了场不大不小的误会。"以前觉得说土话自在,可现在卖东西、看医生都得用普通话。"他掏出陈一凡编的《日常用语口袋书》,指着上面的"收购""保质期"等词说,"这上面的字带拼音,还有咱涡阳话对照,我昨天背了'我家的苔干没有添加剂',今天就能说利索了。"
  课堂上最热闹的是"情景模拟"环节。陈一凡让村民扮演"顾客"和"摊主",用普通话讨价还价。李大姐学着说"这个西瓜多少钱一斤"时,把"斤"说成了"gin",引得大家笑作一团。"笑归笑,练起来真有用。"李大姐红着脸再试一次,这次发音标准了不少,她拍着手说:"以后去县城超市,再也不用指着东西比划了。"
  图为志愿者为村民讲解。陈一凡 供图
  田埂边的"双语"辅导
  午后的玉米地旁,几个留守儿童正围着陈一凡读绘本。11岁的小雨父母在浙江打工,视频通话时总说"听不懂爸爸的话",渐渐不爱接电话了。陈一凡拿着《小蝌蚪找妈妈》,先用涡阳话讲一遍,再用普通话逐句教:"你看,'蝌蚪'这两个字,声母是'k'和'd',不是'g'和't'......"
  教了半小时,小雨终于能用普通话完整说出"妈妈,我今天帮奶奶摘了豆角"。她给妈妈发去语音后,不到两分钟就收到回复,小姑娘捧着手机笑出了声:"妈妈说我说话变好听了,让我每天都练给她听。"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陈一凡的帆布包总装着"三件宝":拼音卡片、录音笔、错题本。遇到在门口纳鞋底的老人,他就教几句"医生""血压"等就医常用语;碰到在墙上涂鸦的孩子,就顺势教他们写"安全""爱护环境"的普通话说法。"昨天在村口小卖部,老板王婶追着我问'支付宝怎么说',今天她就学会了跟年轻人收付款。"陈一凡翻开错题本,上面记着村民常读错的"超市""快递"等词,旁边标注着"多练舌尖音"的提醒。
  图为陈一凡教留守儿童发音。陈一凡 供图
  手机里的"语音加油站"
  傍晚的村部活动室里,陈一凡帮十多位老人连上"普通话学习群",把自己录制的发音音频发了进去。68岁的张奶奶不会用智能手机,就让孙女把音频存进老年机,每天下地干活时放着听。"我孙子在县城读小学,老师说他口音重,我跟着学,回家就能教他。"张奶奶播放着"上课""作业"的发音示范,跟着念叨时,皱纹里都带着笑意。
  活动快结束时,村民们拉着陈一凡的手不放。刘大叔非要塞给他一袋刚摘的苔干:"你这孩子,把大学学的本事用到咱村,比送啥都强。"几个年轻人建了个"普通话互助群",让陈一凡当"顾问",他们说:"等你开学了,我们就在群里练,过年你回来,咱用普通话给你拜年。
  未来,陈一凡计划把这次活动的经验整理成《乡村普通话推广手册》,联合学校志愿者团队开发"方言转普通话"音频库,让更多像义门镇这样的乡村,能通过标准语打开更广阔的沟通之门。
  (通讯员 陈一凡)
三下乡推荐
  • 返乡涡阳 推广普通话架起沟通桥
  • 2025年7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暑假实践“推广普通话”小分队成员陈一凡回到家乡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开展"乡音连国音"普通
  • 2025-08-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