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着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要着力培育传承人,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绽放新的魅力。他特别对青年一代寄予深切期望,鼓励青年人担当起非遗传承的重任,成为这一事业的中坚力量。
对此,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红潮溯本遗韵寻根”三下乡实践团积极行动,主动响应号召,前往淮安洪泽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以宣传当地非遗为核心任务,通过“走访调查、研习体悟、传播宣讲”三个环节,助力洪泽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走访调查:触摸非遗的真实脉搏 实践团带着对洪泽非遗的好奇,走进当地的街巷、市集与社区。通过发放问卷、与居民深入交流,试图探寻他们对本土非遗的认知程度。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步履匆匆的年轻人,他们的回应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部分非遗正逐渐淡出日常视野,等待被重新关注。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对技艺的留存,更是对文化记忆的唤醒。
研习体悟:在工坊里读懂传承的重量 带着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走进了洪泽博物馆、蒋坝非遗工坊与木雕非遗工作室。
洪泽博物馆里,泛黄的文献上,毛笔字的墨迹虽已淡却仍透着筋骨,那是前人记录渔鼓唱词、木雕图谱的心血;玻璃展柜中,渔鼓的皮质鼓面泛着温润的包浆,木雕老件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摩挲。
(团队成员在洪泽博物馆参观)
洪泽区蒋坝非遗工坊里,老艺人正坐在小马扎上剪着纸花。他指尖的老茧蹭过红色纸面,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仿佛那些祖辈传下的故事就藏在褶皱里。实践团在观察学习中,懂得了非遗文化是老艺人把一辈子光阴揉进技艺里的坚守。
(团队成员参观洪泽非遗工作室)
木雕非遗工作室中,周老师为团队成员一一讲解他的作品。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作品上,每一件作品都是时光的琥珀,裹着的是老匠人对传承最郑重的承诺,是匠心与木料的私语,是他用半世纪光阴与祖辈技艺对话的证明。
(团队成员参观洪泽木雕非遗工作室)
在这里,团队成员触摸到的不仅是技艺的温度,更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这重量,藏在博物馆的老物件里,藏在老艺人的皱纹与老茧里,更藏在每一件作品里,沉甸甸的,让人心生敬畏。
传播宣讲:让非遗的种子在童心发芽 学有所获后,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了暑托班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我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洪泽非遗的故事,展示收集到的非遗物件,教孩子们有关洪泽非遗的历史,当孩子们眼中闪烁起好奇与喜爱的光芒,当他们跟着节奏拍手、用画笔描绘心中的非遗时,我们知道,文化传承的种子已悄然种下。让非遗走进童心,便是为它注入了最鲜活的生命力。
这场洪泽之行,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非遗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是非遗的探寻者、学习者,更应是传播者、传承者。未来,我们将继续带着这份责任与热爱,让更多人听见洪泽非遗的声音,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