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北非遗双城对话:河北传媒学院学子以青春力量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
    来源:蔡雨硕,李欣娜,李桂招,娄梓宁,汪启宁,范书涵,杨振

  2025年7月至8月,河北传媒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冀”忆犹新传承团,在邢丽老师的指导下,以“南北非遗互鉴,文化薪火相传”为主题,跨越广东开平与河北石家庄两地,开展了一场富有成效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濠泥鸡”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藁城宫灯”,通过实地调研、传承人访谈、公众宣传及少儿美育等多种形式,推动南北非遗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当代传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

岭南寻根,深度体验非遗魅力

  7月25日起,团队广东分队抵达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系统调研当地非遗保护现状,并将“镇濠泥鸡”定为南北对话的南方代表。7月26日,队员们走进赤坎镇濠泥鸡非遗文化馆,专访非遗传承人,聆听其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并亲身参与从选泥、塑形到彩绘、发声装置制作的全流程工艺,深刻体会到岭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活动期间,团队获颁“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证书”,并积累了大量影像资料,为后续传播奠定基础。

  7月30日,团队联合地方文化部门,在开平市图书馆举办“南北非遗文化”主题宣讲活动。面向社区儿童,队员们不仅生动讲解了“镇濠泥鸡”的民俗内涵与制作技艺,还首次在岭南地区引入河北“藁城宫灯”的文化内容。通过手工彩绘泥鸡、绘制宫灯图案等互动环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南北文化互鉴的种子。

燕赵传承,宫灯照亮千年文明

  8月11日,河北分队在河北省图书馆户外广场举办藁城宫灯地推宣传活动。通过展板讲解、工艺展示和互动问答,向广大市民普及宫灯的历史渊源、结构特点与文化寓意,有效增强了公众对本土非遗的认同与自豪感。

  8月12日,团队赴石家庄藁城宫灯博物馆开展实地研学,系统了解宫灯从传统高粱秆扎制技艺到现代产业化创新的发展历程,切身感受非遗工匠精神,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保护与活化路径。

  8月15日,在邢丽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于河北省图书馆成功开展“点亮魔法小房子——藁城宫灯探秘之旅”非遗体验日活动。活动吸引二十余组亲子家庭参与,通过趣味讲堂、折纸灯笼制作与手绘创作等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宫灯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尾声团队还分享了广东“镇濠泥鸡”的声韵特色与文化故事,实现了南北非遗在河北的再次呼应,获得参与者一致好评。

双线并举,构建非遗青春传播网络

  本次社会实践以“双城·双非遗”为主线,跨越南北、联动多方,直接服务儿童50余人,影响公众数百人,不仅录制高质量影像素材,更通过进博物馆、进社区、进课堂的形式,初步构建了立体化的非遗传播与教育实践网络。

  河北传媒学院“冀”忆犹新传承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美为媒、以文化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为跨地域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播与创新注入了崭新的青春能量。

  供稿人:蔡雨硕,李欣娜,李桂招,娄梓宁,汪启宁,范书涵,杨振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