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标本工艺,践行生态理念——合工大学子宁国社会实践纪实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赴兴宏工艺标本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于今年暑期毅然深入安徽省宁国市的青山绿水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场融合了专业认知、文化体察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之旅,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青年学子们的前行之路。它不仅让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更让他们以专业视角触摸传统工艺的脉搏,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实践首日,具有悠久历史的兴宏工艺标本厂成为学子们探索传统技艺的第一站。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标本厂的青瓦上,同学们怀着期待与好奇,踏入了这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在标本制作大师张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观摩了动物标本制作的全过程。
沉浸工坊,解码标本技艺的匠心传承
张师傅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巧手,宛如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生命与艺术的故事。她将复杂的制作流程娓娓道来,每一个步骤都像是在揭开一个神秘的面纱。从形态固定的关键步骤开始,张师傅强调着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艺术品。到组织处理的精细操作,她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手法娴熟而又精准,让同学们不禁为之赞叹。再到细节塑形的艺术创作,张师傅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将动物的神韵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情。
当张师傅详细讲解各种化学试剂的用途时,同学们纷纷低下头,认真地记录着笔记。那一笔一划,不仅是对知识的汲取,更是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在探讨鸟类标本剥皮的技术难点时,大家更是踊跃提问,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了求知的乐章。当得知张师傅在这个行业已经默默耕耘了十余年时,同学们无不为这份坚守与专注所感动。他们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仿佛从张师傅身上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延续。而随后关于植物标本制作的讨论,更是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大家各抒己见,分享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学以致用,生态调研践行专业担当
实践出真知,行动见真章。队员们深知,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于是,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样方法"与"目测估计法"等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宁国丰富的自然生态调查中。
烈日当空,炽热的阳光无情地洒在大地上,却挡不住同学们探索的热情。他们穿梭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仿佛一群勇敢的探险家。严谨地划分样方区域,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专注和认真。他们俯身细致地辨识各类植物物种,那专注的眼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特征。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仿佛手中捧着的是大自然的珍宝。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观测数据,那工整的字迹,是对科学的敬畏。
这份在野外课堂中的身体力行,不仅让书本上的生态学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同学们严谨的科研态度。面对调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比如山路崎岖、蚊虫叮咬、样本采集不易等,同学们相互鼓励、共同克服。他们彼此扶持,在艰难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既磨练了意志品质,也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自然的使命,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样本,都可能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学术追求。
从标本工坊的精湛工艺,到山林田野的探索实践,合工大学子们以知行合一为指引,在宁国这片热土上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青春画卷。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详实的标本制作笔记、丰富的生态调查数据,更有对专业使命的深刻思考与服务乡村振兴的赤诚之心。
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同学们了解到乡村发展的困境与需求。他们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有的同学帮助村民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倡导绿色种植;有的同学为乡村旅游景点设计宣传方案,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年的担当,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当青春的脚步深深扎根于实践的沃土,这段难忘的"三下乡"经历,已然成为青年学子们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新起点。他们将继续传承工匠精神,用专业知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将继续关注生态保护,为守护大自然的美景而努力;他们将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张琪乐/文 张巧稚 张琪乐/图 高莉/审核)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