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打卡”地方小吃时,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乡土觅珍”实践团队却背起行囊,循着米香、卤味与菌菇的气息,去记录那些尚未被镜头捕捉的“老手艺”。2025年6月28日至6月30日,“乡土觅珍”团队成员分别前往安徽阜阳、江西南昌、河北平泉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聚焦当地特色风味,探究阜阳卷馍、南昌水煮、平泉蘑菇酱的制作技艺与传承现势。
实践团成员观摩卷馍制作过程
阜阳卷馍:一张米皮的连锁突围
6月28日清晨,团队成员来到阜阳,阜阳老城区“王家卷馍”门口正排起长队。王师傅把前一晚泡好的本地大米磨成米浆,舀一勺倒入圆形铁盘,入锅沸水一蒸,60秒后米皮成形——薄如宣纸却韧性十足。绿豆芽、面筋、芝麻酱、祖传比例调制的辣油依次铺开,卷而食之,满口留香。
“以前只在阜阳卖,现在全省开了37家分店,米皮还是当天现做。”王师傅说,“现在我们家卷馍日均售出6000卷,带动本地大米、芝麻、辣椒等原辅料年销售额超800万元。家里孩子在外地上学,每次回来都要带走几份。”队员们把连锁店的操作手册、冷链数据完整采集,准备带回学校做供应链优化模型。
实践团成员现场学习南昌水煮制作流程
南昌水煮:一锅老汤的“网红”实验
6月29日傍晚,南昌珠宝街“李记水煮”客似云来。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把卤好的藕片、豆泡倒入翻滚的骨汤,20余味香料在锅里沉浮,最后撒葱花、小米辣,辣香扑鼻。
“汤底用牛骨、鸡架熬6小时,辣而不燥。”李师傅透露,2024年起他与本地机构合作,把制作过程拍成15秒短视频,半年涨粉120万,线上订单占比从5%飙升至38%。队员许静瑶在旁边记台账,发现一个细节:“线上订单多了后,打包盒每天要用300多个,成本比堂食高15%。”
平泉二子羊汤丁师傅指导学员制作烧饼
平泉羊汤:一碗塞外香的现代化传承
6月30日,团队成员来到河北平泉老字号二子羊汤总店,其制作选料精细,主要采用羊杂与多种佐料共熬,包括羊心、肺、肚、舌、肥肠等,每一处羊杂的选取都要求新鲜、干净。烹饪过程中,丁师傅说平泉羊汤追求“选料精、入锅细、汤要老、辅料全”,配合熟练的刀工,将羊杂切成细条,撒上香菜沫,使得羊汤鲜美清香,肥而不腻,色香味俱佳。“二子羊汤斩获多项品牌荣誉,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行业内影响力显著且连锁经营成效突出,还获央视报道提升了全国知名度。”丁师傅讲解到。
7月1日,实践团队将把调研资料系统编纂为《非遗食品活化手册》,其中提到“不是所有手艺都适合网红化,”“平泉羊汤的丁师傅说‘央视报道过,但每天还是只卖200碗,多了熬不出那味’”。此外手册面向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开放共享,以期构建非遗食品活态传承的长效机制,让传统饮食文化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息到数字经济的产业浪潮,三款非遗食品的现代化转型征程仍在继续。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中,团队系统记录了三地特色美食制作技艺的核心细节,她们带回来的不只是数据:王师傅磨浆机的噪音、李师傅胳膊上的油星、平泉羊汤馆里独特的膻味,都记在其相机和记忆里。这些调研成果为推动非遗食品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团队致力于通过专业梳理,使承载地方文化基因的风味美食在守正创新中持续焕发活力,确保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得以永续传承。
供稿:张金阳
供图:单玉雪、许静瑶、张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