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夏启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实践育人”思政教育要求,湖北医药学院“医者仁心”社会实践队11名队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湖北省十堰市20家社区医院,开展“把脉社区健康,青春丈量基层”调研活动,让医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基层医疗的真实图景:需求与坚守交织的温度
“没想到家附近的医院能把老人照顾得这么好!”在十堰市镜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陪父亲做康复的居民感慨道。这是实践队走访的首站,5层的门诊部窗明几净,科室划分清晰;9层住院部的3楼以上设为养老中心,专为子女无暇照料的老人提供“医疗+养老”一体化服务——既能日常体检,又能接受康复护理。除此之外,食堂还准备了营养与口味兼有的餐食。而CT扫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器械的配备,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准诊疗,生动诠释了基层医疗“贴近群众、服务便民”的核心价值。
然而,随着调研深入,队员们看到了更复杂的现实。多数社区医院面临建筑老旧、设备匮乏的困境:部分医院仅配备心电图等基础设备,难以满足精准诊断的需求。医护人员普遍“一人多岗”,既要坐诊、带教,还要负责家庭医生签约随访,常常从早忙到晚。
困境中更显坚守的力量。张湾区车城街办总装配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62岁李医生,扎根基层38年,擅长中医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周边居民排队预约是常态;茅箭区某社区医院的秦医生,20余年专注慢性病管理,对辖区300多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他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成了他的口头禅。这些“专长医生”的故事,让队员们看到:基层医疗的生命力,藏在医生与居民的朝夕相处里,藏在“小病善治、慢病善管”的专业坚守中。
居民的需求也逐渐清晰。除基础诊疗外,他们更渴望“便捷化、个性化”的服务:老人希望“看病+养老”少跑腿,上班族期待周末门诊不排队,慢性病患者需要持续健康指导。镜潭社区医院的“医养结合”模式之所以受欢迎,正是精准回应了这些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这也为基层医疗发展提供了正向的启示——贴近群众需求的创新,就是最好的服务升级。
二、青春的认知重构:从想象到实践的成长轨迹
“出发前,我以为基层医院就是‘老、破、小’,医生的价值远不如三甲医院的专家。”队员罗思源在实践日志里写下最初的想法,而这一认知在11天调研中被彻底改写。
刚到某社区医院时,队员顾全因方言障碍犯难,一位带孙子接种疫苗的奶奶笑着教他:“‘不舒服’要说‘不得劲’,你学了,老百姓才肯跟你多说几句。”这句提醒让他明白,基层医疗的“专业”不仅是技术,更是与群众打交道的耐心。看到镜潭社区的医护人员为失能老人喂饭、翻身,陪空巢老人聊天解闷时,他突然懂得:“医生的价值从不在医院的等级,而在于是否真的走进患者心里。”
队员们的笔记本上,记录的不仅是数据,更是认知的转变。“原本觉得CT机、生化仪才是‘好医疗’的标志,后来发现,能记住居民过敏史的医生、24小时在线的家庭医生群,更让老百姓踏实。”“以前觉得分级诊疗是政策口号,现在才懂,它的根基是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而信任实实在在要靠一次次靠谱的诊疗积累。”
每日复盘时,队员们争论“基层医疗最缺什么”,最终达成共识:缺的是“被看见”——居民没看见社区医生的专长,医生的坚守没被更多人知晓。于是,整理《社区医院名医录》成了大家的自发行动,“要让更多人知道,社区医院里藏着不少‘健康守护神’”。
三、实践不止:让青春力量扎根基层
11天的调研结束时,队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问卷、访谈记录,更装满了对基层医疗的全新理解。他们不再纠结于“如何改变大环境”,而是专注于“能做些什么”:继续完善《社区医院名医录》,通过短视频、社区公告栏等渠道推广;把收集的居民需求整理成清单,反馈给社区医院参考;更重要的是,把这段经历带回校园,让更多医学生明白:健康中国的根基在基层,医者的初心,既可以在医院的手术台绽放,也能在社区诊室里闪光。
这场用青春丈量基层的实践,终将成为种子——在队员们心里,也在他们所走过的每一个社区,等待着生根发芽,结出守护健康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