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思,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从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草鞋,到航天人征服星辰大海的火箭——爱国,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中国人用行动书写的生命答卷。2025年7月7日,新疆政法学院国旗护卫队在44团五连党群服务中心执行升旗任务。通过升旗仪式、国旗绘画课程、宣讲仪仗装备知识、体验仪仗装备、组建小小国旗护卫队等形式,让连队居民能够感受庄严而震撼的升旗仪式,以此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图为实践队队员升旗仪式前准备场景(张婕 供图)
2025年7月7日,星期一,也是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88年后的今天,为强化民族凝聚与国防意识,新疆政法学院国旗护卫队选择在这天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新疆政法学院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身着笔挺的礼服,脚踏坚定的步伐,从升旗台一侧缓缓走来,每一步都如同敲击在心弦上。当国旗护卫队走到升旗台前时,整个广场一片寂静。“向 国旗敬礼!”这一声令下,仿佛打开了历史的闸门,让所有人的思绪回到了那些为祖国奋斗、牺牲的先烈们身上。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5连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曹丹丹 供图)
同天升旗仪式结束后,为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由新疆政法学院国旗护卫队队员组织开展“同画一面旗”主题课程,通过介绍国旗相关知识点以及规范绘画国旗的形式,借助画笔与色彩,共同勾勒国旗的庄严与美丽。此刻,我们手中的每一幅画,都成了国旗的一角;我们心中的每一份情,都汇成了对祖国的赤诚。此次“同画一面旗”课程,以“寓教于画”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从“说教”转化为“体验”,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国家象征的认知,在集体互动中凝聚爱国共识。增强了小朋友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情怀。

图为实践队队员赵汶晋为孩子们开展画画课程(高羽迪 供图)
当日上午,新疆政法学院国旗护卫队围绕仪仗装备历史演进及应用展开宣讲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形式介绍了服饰以及礼宾器材。仪仗服饰是国家礼仪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功能性与仪式感,更凝聚着历史传承、文化内涵与大国风范。同样礼宾器材是在各种礼仪场合中使用的器具,具有彰显仪式感、体现尊重和规范礼仪行为等作用。此活动意义一是向孩子们普及军事文化,打破大众对仪仗装备的“距离感”,让更多人了解仪仗装备的专业知识与背后的军事文化内涵。二是向孩子们传承爱国精神,通过装备背后的历史与标准,展现国家的严谨态度与大国风范,激发小朋友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图为实践队队长孙振翔给孩子们讲解仪仗装备(张婕 供图)
体验仪仗装备是近距离感受仪仗文化、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安全规范的互动设计,让小朋友们从“观看”变为“参与”,具体可分为体验项目、流程规范、安全保障三部分,确保体验感与仪式感兼具。随后展开仪仗装备体验活动,由各队员带领儿童近距离接触礼宾枪、礼服、指挥刀等装备。体验活动分为两个维度:1.服饰试穿体验:由新疆政法学院国旗护卫队提供仪仗礼服,在国旗护卫队队员的指导下试穿,学习整理肩章、佩戴绶带的正确方式,拍照留念。2. 器械模拟操作:使用仿真礼仪用枪,学习“持枪立正”“举枪致敬”的基础动作,由新疆政法学院国旗护卫队队员纠正姿势细节。进一步增强了对国家礼仪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图为实践队队员张晶晶给体验仪仗装备的孩子纠正动作(高羽迪 供图)
组建小学生国旗护卫队,是将“爱国”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孩子们可触、可做、可感的成长实践。对少年志气的磨砺,更让“守护国旗”成为他们童年里最庄重的成长印记。组建小学生国旗护卫队活动顺利启动,经过礼仪规范以及国旗护卫职责的专项学习,从中脱颖而出15名小队员,成为首批队员。其组建宗旨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传承爱国精神,增强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让五星红旗在连队更加鲜艳飘扬。当他们看着国旗在自己的守护下冉冉升起,眼中闪烁的光芒,便是爱国情怀最纯真、最坚定的模样——这份从童年开始的信仰,终将伴随他们成长,成为未来建设祖国的力量。

图为5连的小朋友走升旗流程进行升旗训练(曹丹丹 供图)
此次“感受国之威仪 守护童心赤诚”活动的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国之威仪”走出庄严的仪式场合,走进大众生活。它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一次情感唤醒——当孩子们触摸到礼宾装备的工艺、看到国旗升起的庄重,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会自然升腾。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轻量化、沉浸式”的形式,开展更多类似活动(如“校园仪仗文化周”“社区礼仪小课堂”),让“尊重国家形象、传承大国精神”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国之威仪真正扎根在大众心中,成为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此次活动让儿童们在亲身体验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更让国之威仪与童心赤诚在互动中交融共鸣,这份对国旗的敬畏、对国家的热爱将伴随孩子们成长。(通讯员 张晶晶 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