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郑州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红途励行”实践团。郑州大学“探寻红色密码,筑牢理想根基”暑期社会实践队的8名24级本科学生,怀着庄重的心情,先后走进郑州烈士陵园、中原英烈纪念馆和二七纪念馆,开展红色寻访与精神追思。一枚指针永远凝固在凌晨四点的怀表、一张张青春定格的面庞、一件件诉说生命温度的遗物,无声诉说着以血肉奠基今日和平的壮烈史诗。凝视着这些为“未曾亲见的黎明”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先驱,我们在深切的震撼中,体悟着那份“未知奉献”的纯粹信仰与穿越时空的精神叩问。通讯员:姜雪珂
踏进中原英烈纪念馆,我目光被玻璃下那枚停摆的怀表攫住:时针静停在凌晨四点,表盘上凝固的时光薄薄一层灰尘,无声封存着主人生命最后那刻的匆忙。我轻轻屏住了呼吸,仿佛听见时间在那一刻戛然而止的巨响——原来生命与使命交接之处,并非喧嚣的战场,而是这样静默的瞬间,如无声的雷霆。
图|成员余雨纯仰读习近平英雄箴言 张林硕摄
当我俯身细看那些烈士的生平,心头蓦然一震:许多人辞别尘世时竟那样年轻,甚至比此刻站在这里的我还要小!他们骤然消逝的生命,却如深埋土壤的种子,为后人铺展了脚下漫长而安稳的路途。纪念馆里保存着他们生前最后一件物品:一只磨损的钢笔,一条朴素手绢,甚至是一纸字迹稚拙的家书。这些寻常物件,在冰冷的展柜中却灼灼生辉,无声讲述着血肉之躯如何化作民族脊梁的故事。他们并非天生神祇,而是有血有肉的青年,有挂念也有不舍;可他们毅然舍下寻常人视若珍宝的安稳岁月,以最壮烈的方式,将青春熔铸为永恒。这舍弃之重,非我辈安逸中轻易能揣度其万一。
在二七纪念塔内,我沿着旋转阶梯步步登高。站上顶层,凭栏远眺,繁华街市奔流不息,车灯汇成光的河流,人声鼎沸如潮涌。那些曾为今日和平与繁荣慷慨赴死的年轻生命,当血溅大地之时,可曾真切看到过这未来的盛景?他们心怀着信念与蓝图,却未必能预见如此具体的繁荣;他们手捧火种,却无法确知能否点燃黎明的曙光。这“未知的奉献”,才是人间至难至勇之壮举——是明知可能永沉黑夜,仍毅然举火前行,以血肉为燃料,照亮未曾亲见的白昼。
步出肃穆的郑州烈士陵园,我缓行于长长的纪念墙前,手指忍不住轻轻抚过墙上那些冰冷的铜铸姓名,指尖所触之处凉意蔓延;可那凉意之下,分明有滚烫的血脉在无声奔涌,在召唤,在诉说。那些年轻的生命虽被时光定格,却绝非遥远的历史标本——他们依旧在参与着今天,像永不停歇的鼓点,叩问着每个后来者:我们是否配得上这份用如此年轻的生命兑换而来的安宁?当所有喧嚣归于沉寂,唯有这叩问愈发清晰嘹亮。
图|成员张林硕在革命先烈纪念碑前为革命先烈默哀 余雨纯摄
在英烈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那枚停在凌晨四点的怀表依旧沉静如初,它凝固了时间,却无法凝固精神的力量。这些青年们所奉献的,不只是生命本身,更是用年轻生命对未至黎明所押上的全部信任。他们前行的足迹与不灭的热血,已化作我们脚下道路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站在他们流血牺牲所换来的土地上,目光既须回望那血火交织的来路,更应前瞻那尚未铺就的去途。我们如何行走于这用青春与生命奠基的今天,便是对永恒牺牲最虔诚
图|成员姜雪珂、廖晓菲、魏赫喆中原英烈纪念馆团队合照 余雨纯摄
的铭记——那怀表指针虽停,而时代脉搏不息:生命之钟的每一次律动,皆需我们以行动校准于无瑕的信念,方可无愧于那些凝固于凌晨四点的年轻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