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年医者听担当故事,承赤子之心传奉献精神——攀枝花学院医学院“医路同行”社会实践
2025年7月7日,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攀枝花学院基础医学院星火知行社实践队走进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围绕“共同富裕”以及“青年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主题,对本院青年医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王子豪医生与宋成勇医生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他们身着白衣的坚守与奉献,其字里行间流淌的社会责任感与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位实践队员深受触动。
王子豪医生:以赤诚之心守护生命防线
“穿上白大褂那一刻,就知道肩上扛着的是生命的重量。”在住院部访谈会议室中,王医生这样说道。作为一名青年医师,他自从医以来始终扎根临床一线,用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访谈中,王医生回忆起2022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他连续近50天坚守岗位。“那会儿门诊量激增,最多一天接诊了110多位患者,防护服一穿就是8小时,渴了饿了都得忍着。”他笑着说,最难忘的是一位独居老人发热后情绪焦虑,他不仅耐心讲解病情安慰老人情绪,还时刻关注老人动向,直到联系上老人的子女才放心。那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要“治心”。
在日常工作中,王子豪医生坚持“多问一句、多走一步”。科室里一位患有严重疾病的贫困患者因经济困难想放弃治疗,他多次与医保部门沟通,为患者争取救助政策,还牵头科室同事捐款补足了治疗费用。“看着患者病情好转,比什么都值。”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烁着真诚的光。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到基层服务”时,王医生没有丝毫犹豫:“基层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特别是住在偏远乡村里的人看病很不容易,路程远,资源短缺,医疗技术不佳。如果有机会,我想去乡镇卫生院,把我们科室的常见病诊疗技术带过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这番话让我们每一位实践队员都看到了青年医者扎根基层的决心。
宋成勇医生:用青春力量诠释医者担当
“选择当医生,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与奉献的生活。”神经外科的青年医生宋成勇,用这句话开启了他的讲述。同样作为科室年轻的医师,他以果敢利落的作风和沉稳可靠的态度,赢得了患者与同事的一致认可。
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他主动报名加入了医院医疗队。“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年轻人就该冲在前面。”在医院奋斗的两个多月里,他不仅承担着患者的诊疗工作,还主动承担起夜班值守的任务。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患者因隔离情绪崩溃,宋医生每天抽时间为她缓解情绪、聊天,用自己高考时的经历帮他她缓解压力。“小姑娘后来考上了医学院,还特意给我寄了感谢信,说想成为像我一样的医生。”说到这里,宋成勇医生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科室的工作充满未知与挑战,宋医生却乐在其中。神经外科手术往往耗时漫长,对医生的体力与专注力是极大考验。去年冬天,一位患有复杂脑胶质瘤的患者需要进行长达12小时的手术,宋成勇医生作为主刀医生,从清晨站到深夜,中途只靠几口营养液维持体力。“开颅手术容不得半点差错,哪怕再累,手也不能抖一下。”他回忆道,术后患者家属送来锦旗时,他反而更在意患者后续的康复情况,特意制定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定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到基层服务”时,宋医生的眼神也格外坚定:“很多基层医院处理颅脑急症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一旦耽误救治,可能造成终身遗憾。我想去基层带教,把神经外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急救技术传下去,让更多人能在‘黄金时间’得到有效救治。只要有需要,我随时能出发。”这番话里,藏着青年医者对基层群众的深情与担当。
此次访谈让星火知行社的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青年医者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他们在疫情中逆行的身影,在诊室里忙碌的脚步,在面对基层召唤时的坚定眼神,都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实践队员王同学所说:“两位医生的故事让我们明白,青春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未来我们也将以他们为榜样,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通讯员 王硕 杜响 王建国 王胜岚 李清泽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