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诚筑牢“反诈防线”
“阿姨,您看这张传单,最近有人冒充客服说‘快递丢了能理赔’,其实是想骗您点链接呢!”阳光正好,我们志愿者小队带着一摞防诈传单和问卷,走进了小区的活动广场。半天时间里,从分发传单到耐心讲解,从收集问卷到记录居民疑问,这场接地气的防诈宣传,让我们在与居民的互动中,真切感受到“守护钱袋子”的重要性。
一、传单递出去,警惕提起来
活动刚开始,不少居民被我们摊位上的“防诈漫画”吸引过来。“小姑娘,这上面画的‘中奖诈骗’,我前阵子差点信了!”一位大爷指着传单上的案例说,他收到过“恭喜您中了一台冰箱”的短信,正想点链接领奖,被儿子拦住了。我们趁机把不同诈骗类型的特点编成“顺口溜”:“客服来电要理赔,先问官方再理睬;陌生链接别乱点,验证码是‘钱袋子’的锁!”
遇到带孩子的家长,我们重点讲解“游戏充值诈骗”;碰到老年人,就多说说“冒充亲属借钱”“虚假投资”的套路。有位阿姨听完后恍然大悟:“难怪总有人打电话说我孙子在学校出事了,要先转钱,原来都是假的!”看着她把传单仔细折好放进包里,我们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二、问卷收上来,需求记下来
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居民的防诈需求,我们设计了简单的问卷:“您收到过哪些诈骗信息?”“最担心哪种诈骗手段?”不少居民认真填写起来,还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一位叔叔在问卷上写道:“希望多讲讲‘保健品诈骗’,我妈总被上门推销的骗。”还有人建议:“能不能给我们这些老年人搞个手机操作教学,教我们怎么识别钓鱼链接?”
两个小时下来,我们收集到87份有效问卷,发现“冒充客服”“虚假中奖”“冒充公检法”是居民遇到最多的诈骗类型,而老年人对“保健品诈骗”“低价旅游诈骗”的警惕性相对较低。这些信息都被我们认真记录下来,打算反馈给社区,为后续的针对性宣传做准备。
三、志愿心得:防诈宣传,既要“走进去”也要“留得住”
活动结束时,有居民特意回来道谢:“你们讲的这些太有用了,我这就把家里的老人叫过来学学!”这句话让我们觉得所有的忙碌都值得。其实防诈宣传不只是递一张传单、填一份问卷,更要让“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意识住进居民心里。
这次活动也让我们明白,志愿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用居民听得懂的话讲案例,用身边事敲警钟,才能让防诈知识真正“落地生根”。未来,我们会带着收集到的需求继续努力,和社区一起,把“反诈防线”筑得更牢。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