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审学子探秘南京非遗“钱袋子”—文化保护的钱花对了吗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云锦审计先锋小分队

南审学子探秘南京非遗“钱袋子”:文化保护的钱花对了吗?

  “扫码便知一条500元的云锦丝巾里有多少财政补贴、成本几何。”8月20日,南京审计大学“云锦审计先锋”实践团用审计专业“放大镜”对准国家级非遗南京云锦的“钱袋子”。
  
  
从“看得懂”到“算得清”——全国首份“非遗资金审计报告”出炉
  团队历时26天,走访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南京文旅非遗馆、南京博物院4处场馆,调取2023—2024年南京市文旅局100余条专项资金记录,首次用审计模型对云锦、金箔、剪纸三大非遗项目开展横向对比。
  ·资金公示率:云锦展区30%,金箔展区10%,剪纸展区0%。
  ·补贴差异:云锦人均补贴50万元,是金箔的3.7倍,但濒危度差异并不显著。
   
  

钱从哪里来?400万到336万的“账本”
  据南京市文旅局公开文件,2020年市级财政共下达非遗保护资金400万元,其中云锦项目以50万元居首;2024年预算则压缩至336万元。实践团比对三年数据发现:
  -资金集中度提高——云锦、金箔、剪纸三大项目占比由62%升至81%;
  -人均补贴悬殊——云锦传承人平均补贴50万元,是金箔的3.7倍,但濒危等级评估差距并不显著;
  -公示率不足——10家场馆仅3家完整标注资金来源及金额,与社会赞助相关的“第二账本”几乎空白。
  “压缩预算的同时更需回答‘为什么花、怎么花’。”团队指导教师、南审国际联合审计学院甘国亚博士指出,现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虽明确“专款专用”,却缺少绩效审计与公众披露硬约束。
  

  

把论文写在祖国非遗大地上
  当审计遇上云锦,不是简单的跨界,而是把专业所学转化为守护传统文化的工具。希望更多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非遗大地上,让每一笔文化保护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文化保护不能仅靠政府输血,更需要公众监督造血。我们要让每一笔文化保护资金都像云锦一样经纬分明、丝丝透亮。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