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踏田垄,守望护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情守望”团队关中防灾实践记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廖文涛、吴镔锟、张硕
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村庄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情守望”团队的学子们辗转于村落和田地,游走于干部和村民之间,留下了一串串特殊的足迹:田埂上的问卷、村口的科普板报、农户家里的访谈记录……这些足迹串联起一场接地气的农业灾害调研,既贴合国家农业防灾减灾的政策导向,也织就了一张守护农田的“青春防护网”。  


唠出来的真情况,把灾害“家底”摸清楚  
“大叔,去年干旱时,您家麦子减产多少?”“大姐,暴雨前能提前知道消息不?”队员们用朴实的话语打开了农户的话匣子。走访中,他们发现不少藏在田间的难题:有的农户知道要防冰雹,却舍不得买防雹网;有的老人守着几亩地,看不懂手机里的预警短信,等乌云密布时再抢收已来不及;还有人觉得“预报不准”,懒得提前准备。

为摸清情况,队员们跟着农户钻进果园、踏遍菜地,看被暴雨冲垮的田垄,摸干旱开裂的土地,收集农户们的“土办法”——在田边插树枝当“风向标”,把塑料瓶剪开套在玉米苗上防霜冻。这些“土智慧”和“真困难”被认真记录,队员们也积极为村民们规划防灾策略,提出了不少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践方法。小队队员们所规划出来的防灾策略,正与《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构建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的要求相呼应,为完善基层预警机制提供了鲜活的现实依据。

蹲出来的好点子,让防灾知识“活”起来  
除了与农户的面对面交流外,小队还采取了其他的措施获取农业灾害的相关情况。
小队成员来到了村镇里的农业站,阅读往年的灾害资料,了解了当地的灾害情况和规律,为后来小队制定防灾策略和防灾建议提供了系统又可靠的依据;同时,小队成员还积极与村干部联系和交流,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村情和受灾情况,经过商讨,决定以更加简单干脆又喜闻乐见的形式式去进行防灾宣传。
“老人看不懂短信,咱就画成画;大户要专业知识,咱就编手册。”团队根据调研情况定制科普方案,同时根据受访人的具体情况编撰了不同种类的手册:针对老年群体的图文板报上,卡通画配着方言注解,“黑云滚,快收囤”“土坷垃发白,赶紧浇水来”,看起来一目了然;给合作社的《防灾手册》里,则有着更加专业的解释,用详细的语言讲解如何根据天气预报调整种植计划、如何抱团购买农业保险降低风险。  
在村级活动中心的宣讲会上,互动问答成了最热闹的环节:“暴雨红色预警是啥意思?”“干旱时玉米浇多少水最合适?”村民们抢答时,还分享起自家的防灾故事,提出了自己的防灾经验,问出了自己的防灾困惑。“原来防灾不是瞎忙活,这里面真有学问!”一位大叔的感慨,道出了科普的效果。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正契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加强基层接收传递的要求,让防灾知识真正走进了田间地头。  
 
干出来的实成果,为农田安全“出实招”  
调研结束后,团队开展了小型会议,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之后团队完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还提出了不少“能落地”的建议:在村里建“防灾信息角”,用大喇叭播报方言预警;组织种粮能手分享经验,让“老把式”带“新农户”;对接保险公司,简化参保流程,等等。这些建议能够聚焦基层需求,也为完善当地农业防灾体系提供了参考。  

“学生们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指导教师冯永忠的评价,道出了实践的意义。在实践调研中,队员们于田埂地头倾听农户心声,做防灾减灾政策的“传声筒”;于村口院落提炼乡土智慧,做农业安全守护的“践行者”。在充分掌握一线情况、整合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他们将农户需求转化为政策建议,把田间问题带回实验室,搭建起校园与乡村的服务桥梁。未来,他们将继续奔走在农业防灾减灾的道路上,让青春力量持续护航每一寸农田的丰收希望,让那些在田间地头种下的“防灾种子”茁壮成长,为关中平原的农业安全筑牢根基。  
 
三下乡推荐
  • 感悟红根传法意 实践护魂显担当
  • 近日,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弘法沧澜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开启了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此次实践以深入领悟沂蒙精神、进行红色
  • 2025-08-2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