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小巷人潮涌动,青砖黛瓦间,一群青春活力的少年齐声诵读“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经典诗句,清脆童音回荡在夏日的六尺巷中。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针情灸远”三下乡团队与情系爱心联合会“星火夏令营”的营员们一起来到安徽桐城六尺巷景区,开展了一场以“传承礼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化实践活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营员们首先参观了六尺巷廉洁文化陈列馆,详细了解这条著名巷子的历史故事。
营员们在青石板路上展开卷尺,亲自丈量这条宽不过两米、长不过百米却意义深远的小巷。当实测数据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时,巷子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原来张英是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家人在桐城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发生争执,最后双方各退三尺,才有了这条六尺巷。”一位小营员向同伴分享刚学到的知识。陈列馆内,一幅幅历史画卷、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家风故事,生动再现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和礼让精神。
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是因为它有着“引人向上,劝人为善”的正能量。如今,这一传统智慧已被运用于现代社会治理中。桐城市法院探索推行“六尺巷调解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原则化解基层矛盾。这一模式已在多地推广,并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营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理解了“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的深刻哲理。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古老的六尺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传承的热情。
带队老师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典故,更将‘谦和礼让’的种子播撒在心田。这正是打牢社会治理文化根基的生动实践。”离开时,营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六尺巷的礼让精神带回家园、带入校园、带入生活中去。
青砖黛瓦间,百年小巷静默如初,但其中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内涵,已经在这群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