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实践和“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青年学子了解国情、走进基层、服务农业,2025年7月12日,安徽农业大学知行学社赴亳州谯城区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蒋瓦村,围绕中药材与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开展调研活动。实践活动以“深入乡村、服务三农”为主题,聚焦白芍等中药材的种植现状。旨在通过青年人的视角了解农业发展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当日清晨六点,实践团成员从市区出发,上午九点抵达目的地后稍作休整,随即分组走访多个自然村,通过下地调查与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当地中药材及粮食作物的种植管理方法与当前面临的困难。

图为实践团乘车前往蒋瓦村 罗欣平摄
田间守望:白发老农用坚守诠释“食为天”
走访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吸引了实践团的注意力,他正弯着腰,仔细查看着地里的状况。烈日下,谈及为何坚守田地,他搓了搓黝黑的手,对围过来的实践团成员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的根啊!小孩都劝我去城里,可这地不能撂着不管。总得有人留下来,把这饭碗端稳了。”这位老农的坚守,正是无数留守老人面对现实挑战,默默守护国家“粮仓”的缩影。
重压挑战:旱情人力双重困扰农业发展
然而,在蒋瓦村,像这位老农一样的守护者们,今年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与多户农户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受今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压力明显加大。玉米等粮食作物因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而白芍种植区的土壤也出现干裂现象,可能影响其根部发育和后续产量。此外,在调查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白芍种植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价格常年起伏不定,不少年份甚至面临亏损风险。当被问及为何依然坚持种植时,一位药农想了想说:“这就是靠经验,掌握市场、掌握自然,做到心中有数。”这种长期积累的农事智慧,是当地农民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支撑。
当地农业生产还面临着人手紧缺的问题。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田地多由老年人管理,农忙时节尤显吃力。面对干旱天气,部分农户由于缺乏劳动力支持,难以及时有效应对,进而影响整体产量和经济收益。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 郭馨怡摄
高效种植:科技赋能新,服务农民提质增效
面对干旱、市场波动与劳力短缺的多重挑战,当地农户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寻求破局之道。实践团发现,当地中药材种植方式正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改革。中药材种植过去主要依靠手工劳作,如今却有不少农户用上了电子喷雾器、燃油机等农机设备。"现在打药轻松多了,不用再背着重桶满田跑",一位正在操作喷雾器的村民笑着说。一些大型的规模化种植区,有专业的操作员正在操控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同时,在分散的小块药田里,有不少农户开始使用滴灌、地插等设备进行灌溉,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能有效缓解长期缺乏降雨而带来的干旱问题。这些变化虽小,却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在乡村的落地生根。

图为地插成功使用 徐帆摄
青春调研:青年走进田野,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观察田间作物情况,详细记录所见所闻,包括作物长势、土壤状况、水源情况与管理习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提出建议,运用所学技术回应现实问题。白发老农在烈日下守护“食为天”的身影,药农们分享应对干旱的“土经验”和拥抱“新技术”的朴实话语,让队员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的发展现状。实践团表示,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增强了青年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实理解,更激发了队员们投身农业、服务基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下一步,团队将根据调研结果整理成专题报告,结合农户反馈提出合理建议,为后续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农业服务措施提供基层参考。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蒋瓦村农民在旱情下的坚守与智慧,以及他们积极应用技术减轻负担所做出的努力,实践团将此次调研内容整理成新闻稿,并通过学校公众号与相关媒体平台发布,向社会广泛传播乡村振兴一线的真实声音。
青年之于乡村,既是观察者、记录者,更应是行动者与参与者。本次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高校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双向交流,也在无形中提振了部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信心。实践团将继续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更多青年走进乡村、了解“三农”、助力振兴,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