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平型关的烽火回响中淬炼青春信仰 ——山西大同大学三下乡团队沉浸式追寻红色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王昕
          202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8周年纪念日。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解码云冈古韵,赓续红色薪火”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从千年石窟转赴烽火记忆之地,抵达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坐标点,青年学子们开启了一场叩问初心、追寻红色根脉的沉浸式实践。

凝望:巨画与数据中的首战荣光
  步入序厅,大型油画《平型关大捷》磅礴的气势瞬间将人拉回1937年的激战现场。讲解员以深沉有力的声音点明:“此役是八路军出师抗日首战,乔沟伏击,痛击板垣师团,一举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油画下方,电子触摸屏清晰展示着数字化修复的战场态势图,敌我行军路线、关键战斗节点一目了然。计算机专业的学子们凝神细看,这动态“解码”历史的方式,正是科技让厚重过往清晰可触的例证。

倾听:文物无声诉说铁血岁月  
  主展厅内,时光在展柜中沉淀。一件打着补丁的灰布军装、一把卷刃的大刀,无声诉说着八路军将士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浴血奋战。锈迹斑斑的日军钢盔、子弹壳,与缴获的军大衣并置,是那场惨烈战斗的直接见证。支前展区的独轮车、赶制军鞋的用具,则默默印证着讲解员的阐释:“胜利的基石是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民谣,就是军民鱼水情的写照。”队员们驻足沉思,从实物与数字信息的结合中,感受历史的真实重量。

沉浸:半景画中激荡英雄气概  
  实践的高潮在声光电交织的半景画馆。环形巨幕与逼真塑型重现了乔沟伏击战的鏖战:炮火轰鸣,硝烟弥漫,八路军战士如潮水般冲锋陷阵。置身其中,震耳的杀声与号角让队员们血脉偾张,仿佛与先烈并肩。讲解员适时引导:“这胜利,是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精神的胜利!是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信念!”这身临其境的一课,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深深镌刻于心。

铭刻:丰碑下的青春誓言  
  尾厅庄严肃穆。镌刻着英烈姓名的纪念墙、巍峨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如不朽的精神丰碑。讲解员在碑前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平型关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辉篇章,永远激励我们前行。”队员们列队肃立,致以崇高敬意。

解码烽火,赓续薪火  
  走出纪念馆,山风拂过昔日的战场。对这群计算机学子而言,此行远非一次参观。它是在民族精神丰碑前的灵魂叩问,是红色基因的深刻解码。专业讲解还原了历史的壮阔画卷,沉默的文物传递着信仰的力量,现代化的展陈技术启发了新思考:如何运用算法与算力,创新传承形式,让红色记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他们将把平型关的烽火回响,融入“解码云冈古韵,赓续红色薪火”的实践全程。作为新时代的科技青年,手握代码,心怀家国,探索“科技+红色文化”的创新路径,用青春的智慧守护历史记忆,让不朽的精神薪火相传,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力注入澎湃的数字动能。这场追寻,是青春信仰最坚实的奠基。
三下乡推荐
  • 追寻红色足迹,厚植家国情怀
  • 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实践团队成员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青春品格,7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
  • 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