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调研团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江艺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日至2日,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发展成就实践团走进界首市,开展界首剪纸调研活动,近距离感受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7月1日清晨,晨光初照,成员们满怀期待,前往界首市文化馆。踏入文化馆,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们见到了界首剪纸传承人刘广军老师。刘老师亲切和蔼,眼神中透露出对剪纸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
 
 
 

活动伊始,刘广军老师为成员详细讲述了界首剪纸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界首剪纸源于民间,扎根于百姓生活,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刘老师从剪纸的基本纹样讲起,鹿纹寓意福禄双全,鱼纹象征年年有余,蝙蝠纹代表福气满满……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图案,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除了基本纹样,刘老师还告诉成员们一些剪纸作品背后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没有人记录下画面,淳朴的劳动人民却依靠想象用剪纸构造出一幕幕绮丽恢弘的场景。成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图为刘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界首剪纸的起源与发展。李心妍 供图。
 
随后,刘老师谈到了界首剪纸在当下的发展与传承现状。他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剪纸艺术既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市场需求变化等挑战,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在交流过程中,刘老师对界首剪纸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深感染了每一位成员。
为了让团队成员更直观地感受剪纸艺术,刘老师邀请大家亲身体验剪纸创作。他耐心细致地示范折纸、下剪等技巧,动作间衔接流畅,如行云流水。成员们围坐在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在刘老师的指导下,从最初的生疏笨拙,到逐渐掌握要领,不一会儿,一张张形态各异、充满创意的剪纸作品便在指尖诞生。活动结束时,大家仍沉浸在剪纸的乐趣中,意犹未尽。刘老师热情地邀请成员们次日前往他家中,参观其收藏的民间艺术家剪纸作品,这一邀请更是让成员们对第二天的行程充满期待。

7月2日一早,实践团成员早早集合,迫不及待地来到刘广军老师家中。一进门,满墙精美的剪纸作品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的细腻柔美,有的粗犷豪放,生动展现了界首剪纸曾经的辉煌。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诉说着不同时期剪纸艺术的风格与特色,让成员们赞叹不已。
图为刘老师家中作品。田泽坤 供图。

参观过程中,刘老师分享了他在传承界首剪纸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为了让传统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大胆创新,在颜色上,将传统单色剪纸与现代色彩相结合,使作品更加鲜艳夺目;在风格上,融合多种艺术元素,让界首剪纸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此外,刘老师还积极将剪纸带入界首市的初中校园,参与艺术教学工作。课堂上,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纸,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剪纸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完成作品时绽放的灿烂笑容,刘老师深感所有的付出都意义非凡
图为刘老师将国画调色与剪纸结合而成的作品。田泽坤 供图。
此次界首剪纸调研活动,让团队成员收获满满。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界首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被刘广军老师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从刘老师身上,成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希望。
未来,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发展成就实践团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通过更多形式的实践活动,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界首剪纸等传统艺术在
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携作品与刘老师合照。 田泽坤 供图。
 
 
(通讯员 江艺)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