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守护文化根脉,青春赓续薪火——泰汶大地上的叩问与回响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守护文化根脉,青春赓续薪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自7月20日起,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守护文化根脉,青春赓续薪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泰安这片文化沃土上展开了一场追寻文化根脉、体悟时代价值的青春实践。
  第一站:泰安市博物馆——千年文脉的立体“导览图”
  旅程的序章在泰安市博物馆徐徐展开。步入其中,仿佛瞬间被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所包裹,那是无数个世纪积淀下来的文明讯息。一件件或朴拙或精美的文物静静陈列,从闪烁着幽光的青铜重器,到烙印着时光痕迹的陶器石刻,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一部部立体的史书,无声地串联起环绕着东岳泰山的宏大文化圈层数千年的兴衰脉络。我们长久地驻足、凝视,尝试去解读那些纹饰背后的礼乐密码,去想象那些器物所承载的哲学沉思与艺术光华。在这里,我们系统梳理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像泰山般历经风雨而岿然不动,其深厚根基如何在当代社会持续释放着构建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博物馆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导览图,为我们后续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图1 团队成员参观书法拓片展览
  第二站: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叩响五千年前的文明门环
  带着初识的震撼与敬畏,我们叩响了文明深处更古老的门扉——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置身于这片被考古学家精心揭示的土地之上,巨大的探方如同大地的年轮,复原的史前村落场景将五千年前的先民生活生动呈现。最令人屏息凝神的是那些刻划着神秘符号的陶尊,那些被称为“陶文”的远古印记,仿佛是先民穿越时空的低语。指尖轻轻拂过模拟的土层,脚下踏着先民曾经耕耘、生息的土地,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真实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我们不仅为远古先民展现的惊人智慧与创造力所折服,更深刻地体认到中华文明那如江河奔涌般源远流长、如繁星汇聚般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大汶口,是我们名副其实的“文化寻根”起点,它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最初的脉动。
  图2 团队成员探讨海岱文明脉络
  第三站:泰山皮影艺术馆——光影间舞动的指尖传承
  告别远古的回响,我们走进了光影交织、指尖跃动的世界——泰山皮影艺术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刻刀,尝试在坚韧的牛皮上雕琢线条,笨拙地将影人的各个关节用细线连接起来。当亲手制作的、或许还略显粗糙的皮影人物,在暖黄的灯光映照下,于洁白的幕布后笨拙地“活”过来,随着我们生涩的操纵开始演绎一个微小故事时,幕布后的我们,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兴奋与巨大的成就感。这方寸之间的幕布,不再仅仅是技艺展示的舞台,它成了一个神奇的交汇点,让古老的智慧与青春的创造力在此刻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舞。那些牛皮雕刻的轮廓,在光影中投下的影子,正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生动印记。
  图3 团队成员制作皮影
  第四站:孔子学堂非遗传承基地——圣贤智慧的身体力行
  实践的深度沉浸,在古朴雅致、浸润着圣贤智慧的泰安市孔子学堂非遗传承基地达到了高潮。在这里,我们不再仅仅是观察者,而是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者,以身体力行去感悟“君子四艺”的深邃内涵。
  晨光熹微中,一场庄严肃穆的拜师礼在学堂内静静展开。老师引经据典,从古老的周礼讲起,细致阐释“拜”与“揖”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精神实质。当我们心怀至诚向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像郑重行出标准的揖礼时,老师亦以古礼郑重回敬。这一躬一揖之间,流淌着的不仅是简单的仪式感,更是尊师重道、明礼知义的文化基因在血脉中的复苏,是“不学礼,无以立”的千年古训在当代青年身上的生动回响。
  图4 团队成员于孔子像前行礼拜谒
  午后,古琴的丝桐之韵在学堂里流淌。老师不仅讲述了“舜作五弦琴”的悠远传说,更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扎根于泰山文化沃土中的瑰宝——新泰师旷古琴,深情讲述了其传承人唐海霞老师为守护这缕清音所付出的心血与坚守。当我们的指尖带着几分好奇与敬畏,轻轻触碰那冰凉的琴弦,从最基本的指法开始,到最终让一曲简单却意境悠远的《沧海一声笑》从指尖流淌而出时,仿佛触摸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情怀。琴弦的每一次振动,都像是历史文脉的悠远回响与新泰本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深情共鸣,在静谧的午后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和弦。
  图5 团队成员听讲解、学古琴
  日影西斜,茶香开始在空气中氤氲。茶艺老师以平和温润的语调,引领我们回溯茶文化的漫长历史长河,并细致入微地示范、讲解蕴含东方哲思的“七步饮茶法”的精髓。从温杯热盏的起始,到七碗茶汤依照严谨的次第缓缓入喉,每一步都伴随着“观色、闻香、品味、悟道”这四步心法的引导。这不仅仅是一次味蕾的旅行,更是一场涤荡心灵、回归本真的修行。在茶烟袅袅升腾的片刻宁静里,尘世的喧嚣与内心的浮躁仿佛被轻轻拂去,身心逐渐归于澄澈清明。分享感悟时,有同学说仿佛置身空谷幽林,有同学言似见本心澄澈如镜。原来,那小小的茶盏之中,盛放的不仅是一碗清茗,更是修身养性、体悟生命之道的无上法门。
  图6 团队成员学习七步饮茶法
  暮色渐起,我们跟随武术老师学习固本培元的站桩之法。老师深入浅出地阐释,站桩乃古代武将强健筋骨、稳固根基的必修功法,其要诀在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追求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在老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一次次示范与亲手矫正下,我们努力调整着身姿:头顶如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感受着气息在体内如春水般温和地流转。初始时肌肉的酸胀与微微颤抖,逐渐被一种从丹田升起的温热与难以言喻的稳定感所取代。这一刻,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中“形神兼养、内外兼修”的深刻健身智慧与生命哲学,那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关于强健体魄与坚韧意志的宝贵遗产。
  图7 团队成员学习站桩之法
  薪火相传:青春在文化沃土上绽放
  当实践的车轮缓缓停驻,泰汶大地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印记,早已如同胎记般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位成员的心魂深处。从博物馆展柜里文物的千年凝望,到亲手赋予皮影生命时那份纯粹的雀跃;从孔子圣像前那份穿越时空的虔诚揖拜,到在古琴的丝弦、茶盏的氤氲、站桩的沉静中所获得的身心浸润与升华——我们已然完成了从历史的旁观者到文化传承的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蜕变。
  这趟浸染着历史烟尘与青春汗水的暑期“三下乡”旅程,让我们彻悟:文化的传承,绝非故纸堆里沉寂的尘埃,亦非博物馆中恒温恒湿下的静态保护。它是大汶口遗址下那眼至今仍在汩汩流淌、滋养万物的清泉,是泰山皮影幕布上那永不停歇、充满无限可能的跃动光影。它需要青春的手去勇敢地挖掘深埋的宝藏,去精细地雕琢古老的技艺,去充满激情地演绎经典的故事,去智慧地焕发其适应时代的新生。作为被时代选中的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是我们铭刻于心的使命,“青春赓续薪火”是我们扛在肩头的担当。我们将努力把对“两个结合”的深刻领悟,内化为精神信仰,外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投身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泰汶之行,是我们青春书写文化传承篇章的起点,这条漫漫长路,我们将以信念为灯,以实践为履,深信这束由我们点燃的青春薪火,必将在守护与创新的征途上,燃成燎原之势,照亮中华文明更加璀璨夺目的未来!(通讯员 高恒粮 戴晨晨)
  图8 团队成员实践合影照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