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科普筑基生命防线,心脑共筑健康长城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教学相长,为生命之光”社会实践团队

  科普筑基生命防线,心脑共筑健康长城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甚至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然而,公众急救知识匮乏,院外心肺复苏实施率不足5%,脑卒中患者平均就诊延迟超24小时,将导致患者错过黄金救治时间。面临公众CPR培训率、AED配置率远低于应有水平的困境,专家呼吁,加强心肺复苏和脑卒中识别科普,提升“第一目击者”急救能力,是挽救生命、减轻社会负担的关键举措。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2025年7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教学相长,为生命之光”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陕西自然博物馆“生命之光”展厅,一场别开生面的心脑血管健康科普活动由此展开。本次活动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面向小朋友、大朋友普及人体科学、脑卒中识别及CPR急救技能。
  
  实践队员与陕西自然博物馆展教二部工作人员及安保系统合影 刘醇豪摄
  
  沉浸式科普:让人体知识“活”起来
  陕西自然博物馆“生命之光”展厅以“人类演化、人体奥秘、生命守护”为核心,集科学性、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是传递健康观念的重要平台。实践队员充分利用展厅资源,以古人类模式图为切入点,结合解剖模型与动态视频,将复杂的人体构造知识转化为生动讲解:从细胞分化到组织、器官形成,再到完整生命系统的构成,最后是新生命的孕育,团队成员抽丝剥茧般将一层层复杂的医学知识平铺于参观者面前,化抽象为有形,让生命科学不再触不可及。
  
  实践队员通过讲述人体结构为游客答疑解惑 刘醇豪摄
  通过互动答疑,参观者不仅解决了心中的疑问,还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本更直观,能让孩子学到真知识!”一位陪同孩子参与活动的家长感叹。实践队员还通过人体标本的展示,针对“心脑结构”及“生命演化”的疑问做出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性的回答,让大家在互动中感受生命科学的魅力。
  
  
  
  急救实训:把救命技能“传”下去
  
  实践队员为博物馆展教二部和安保系统培训CPR 刘醇豪摄
  针对脑卒中这一高发疾病,活动特设互动科普区,聚焦CPR急救术和FAST识别法的急救科普。在脑心健康科普环节,团队聚焦脑卒中防治,讲解员详细阐释脑血供机制与神经支配原理,结合实例说明脑卒中的典型症状: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单侧肢体无力等。针对紧急情况,团队特别强调“黄金救治时间”的重要性,呼吁发现症状立即拨打120,每一秒都关乎生命!
  
  实践队员通过讲解心、脑解剖结构,阐述卒中的发病原理及预防原则 刘醇豪摄
  在实操环节,队员现场演示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步骤与心肺复苏全流程:判断意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每一个动作都拆解到位。“及时呼救具有重要意义,按压深度要达到5-6厘米,按压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队员手把手指导参观者练习,耐心讲述每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从小朋友到成年人都积极参与模拟演练。最后队员特别强调“‘黄金四分钟’是能够救命的,每耽误一分钟,患者就会丧失一份生机”,让游客充分意识到第一目击者会急救操作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也在现场演示如何快速识别“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口角歪斜”三大脑卒中症状。
  
  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做心肺复苏术 刘醇豪摄
  “以前总觉得急救离自己很远,今天学会了这些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陪同孩子的家长周先生在完成模拟急救演练后深有感触。
  
  联动赋能:让健康理念“扎”下去
  本次活动是一次科普实践,也是“校—院—社区”联动模式的生动体现:医院提供专业支撑,高校输出青春力量,博物馆搭建公众平台,三方协同让健康知识从医院走向生活场景。本次实践正是通过贴近公众的方式,让脑卒中防治等关键知识深入人心,广受参观者的好评,团队真正做到了将基础及急救医疗知识从自己理解到为他人所用的转变。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宣讲团将持续推进“健康雁塔行”等系列行动,从展厅到社会,从青少年到家庭,这支青春力量正以“笨功夫、新活力”织密脑健康防护网,让“守护生命”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通讯员柴翔西安交通大学)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