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留存的鲜活文明印记,更是承载地域文化特色的精神核心。在福建长汀这片浸润着深厚客家文化的土地上,多位非遗传承人凭借毕生的热爱坚守传统技艺,又以创新思维为古老非遗注入活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2024年7月11日至13日,龙岩学院“遗韵汀州,匠心传承”实践队深入长汀县,与多位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与非遗相伴多年的动人历程。
走进长汀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白的工作室,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他的剪刀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客家围屋的飞檐翘角、寓意吉祥的生灵图案,都生动地呈现在纸上。刘白从小就对手工制作充满兴趣,由于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美术老师,他跟着奶奶学习剪纸,渐渐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剪纸小能手”。后来考入美术学院学习国画,他对剪纸的喜爱丝毫未减,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前往多地拜师学艺,其中三次远赴佛山求艺的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自2013年起,刘白开始从事剪纸教学工作并开设画室;2017年,他又创办了艺术馆,还组建了龙岩地区首个剪纸协会,立志让客家剪纸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图1:刘白老师的部分剪纸作品
长汀豆腐圆制作技艺第27代传承人林观木,始终严格遵循祖辈流传的古法工艺,从挑选本地优质黄豆,到黄豆浸泡、研磨成浆、点卤定型,每一个步骤都坚守传统技法,只为还原豆腐圆最纯正的本真滋味。在林观木老师看来,亲手搓捏出的豆腐圆,不仅承载着客家人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对食材的敬畏之心,更成为了在外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符号。面对来访的实践队,他热情接待,细致地拆解豆腐圆的制作流程,每一个细节里都满含着对这门非遗技艺的珍视。
图2:林观木老师制作的豆腐圆
实践队行程的第二天,队员们拜访了段家拳传承人段巧勇。段巧勇老师自幼跟随父亲练习武术,五岁起便开始接触段家拳,一直秉持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念,从孩童时期到大学阶段,从未中断过武术训练。他坦言,武术的精髓不仅在于“强身”,更在于 “强心”。曾经征战过省运会拳击比赛、全国散打赛事的他,在开办武馆传授技艺时遇到了不少挑战,但正是这些“苦其心志”的历练,让他逐渐领悟到武术更高层次的境界。
图3:实践队与段巧勇老师(左四)合影
“长汀客家九连环”代表性传承人童小雄,与这门技艺的缘分始于四十多年前的热爱。1979年,初中毕业的童小雄老师加入印黄文艺队,有幸师从潘祖德、潘金堂等资深艺人,从此深耕客家九连环技艺领域,不仅刻苦练习相关歌舞与乐器,还反复琢磨九连环的表演技巧。1998年,他组建了大同文艺队,带着客家九连环走遍了长汀本地及连城、宁化等周边地区;2020年,客家九连环传习所正式成立,他还制定了系统的传承计划,开设未成年人免费课程,还走进学校设立“非遗课堂”,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练习九连环动作,用半生的坚守让这门古老技艺重新焕发新生。
清晨六点,长汀县徐源豆腐干工厂里就已热气腾腾,徐振强早已到岗开始一天的工作。作为徐源豆腐干老字号的第三代传人,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技艺,从选料、磨浆到卤制等12道核心工艺,他都烂熟于心。徐振强始终坚守传统技法,尤其精通“酸浆点浆”这一关键步骤,而这正是保证豆腐干地道风味的核心所在。十六年来,他从最初的“老破小”作坊起步,逐步建成了现代化工厂,但始终没有忘记守护非遗的根脉,让长汀豆腐干从当地的特色小食,一步步发展成了具有规模的产业。
图4:实践队参观豆腐干制作工厂
国家级非遗长汀公嫲吹第五代传承人刘秋林,始终践行着“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毫无保留地教”的承诺,用心守护这门古老艺术。他出身于民间艺人家庭,13岁便跟随父亲学习公嫲吹。公嫲吹的演奏技巧十分繁杂,夏练哨片软、冬练手指僵,但刘秋林老师凭借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一一克服,还尝试将口技与手技创新融合到演奏中。如今,他打破了家族传承的局限,免费开办公嫲吹培训班,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教起,让这门被誉为 “八闽绝唱” 的技艺,逐步走出了传承困境。
客家酿酒技艺非遗传承人林剑波,是这门家族技艺的第20代传人。自小在客家酒文化的熏陶中长大,他将酿酒视作“时光的发酵过程”,认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容不得半点马虎。从蒸制糯米、拌入酒曲,到入缸发酵、压榨取酒、高温煎酒,三十年来,林剑波老师始终坚守家传工艺,在日复一日的平淡操作中,沉淀出酒的醇厚口感,让这门古老技艺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图5:实践队访谈林剑波老师
三天的实践探访时光虽短暂,却让实践队的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长汀非遗的温度与力量。聆听完这些传承人的故事,不难发现他们都秉持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将个人对非遗的热爱深深融入文化传承的事业中,让客家非遗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在当代生活中稳稳扎根。我们将这些故事认真记录下来,也期盼着这些承载着客家文化的非遗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通讯员:夏晔、洪艺萌 指导老师: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