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广东财经大学青火知行实践团走进肇庆市怀集县坳仔镇,围绕当地特色茶秆竹产业、传统竹编技艺、人文历史资源及人才等方面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小镇发展。
聚焦茶秆竹产业,探寻升级路径 坳仔镇作为“中国茶杆竹之乡”的核心区域,拥有23.54万亩茶秆竹资源,茶秆竹产业是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怀集县茶秆竹业加工企业达20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190家,年均出口茶秆竹产品7万多吨,占全国同品出口量的70%以上,年均出口创汇达3000万美元。
实践团走访怀集县祥庆竹制品有限公司,与法定负责人彭远琼深度交流,了解到企业2018年由个体户转型为公司,年产值约七八百万,主营香骨等产品,凭借原料“无虫蛀、够硬颈”的特性远销东南亚,同时也知晓了行业竞争加剧、南方毛竹产品低价冲击市场等困境。随后,实践团参观工厂车间,实地观察茶秆竹从购入原竹,经破片、烘干、拉丝、切割,到再次烘干、抛光、选签、包装成香骨的全流程,见证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的结合。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竹加工厂负责人 郑嘉楠摄
为进一步了解茶秆竹特性,实践团前往茶秆竹种植区域,深入竹林实地考察。观察到茶秆竹秆型挺拔修长(6至15米)、直径3至6厘米,表面光滑翠绿、节间匀称,叶片呈披针形且叶缘带细密锯齿,还亲身体验到其坚韧且富有弹性的优良材质——将竹杆作为登山杖未折断,松手后瞬间弹起恢复原状。
此外,实践团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居民对茶秆竹产业的认知、从业情况及发展诉求,还从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处得知当地茶秆竹多为粗加工、下游产品缺失、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郑嘉楠摄
实践团通过走访企业、考察竹林、开展问卷调研及与党群服务中心交流等系列活动,全面掌握了茶秆竹产业从原料特性、加工流程、企业经营状况到行业困境、居民诉求、产业短板等多方面信息,为后续整合素材、输出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能为当地产业挖掘特色、对接市场、提高附加值提供有效参考,助力产业升级,贡献实践力量。
关注竹编技艺,破解传承困境 实践团为深入探索传统竹编技艺,先后来到鱼南村上石堂邓阿姨家中及鱼南村村委会开展采访及调研参观活动。在邓阿姨家中,了解到她经营着售卖竹编日常生活用具的小商店,能将产品卖到县城,其技艺源于家庭及邻里传授,制作工序包括选竹、破竹、编织等,同时知晓了竹编技艺面临年轻人流失、学习者少,无特殊民俗意义加持导致文化附加值不足,以及虽有创新想法却未实践等情况。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竹编手艺人 李津摄
随后,实践团在驻村社工程富良的引导下前往村委会,他向实践团介绍,邓阿姨是村中竹编产品卖得最好的,而其他手艺人多编竹制品自用,还提到村里竹编产业无成型产业链,依赖县里收购商,产品价值难提升,且缺乏电子销售相关人才,创新发展受阻。此外,他还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去年“竹韵鱼南,绿美传承”竹制品争霸赛的作品,介绍该比赛虽推广效果有限,但激发了村民创新积极性,涌现出铲子、竹签等新品。
实践团围绕竹编技艺的制作流程、作品特色、销售模式及发展瓶颈开展深入调研,计划后续梳理相关情况,产出体验制作传统竹编手工艺品的活动策划案,助力解决产业同质化、缺乏创新活力等问题,推动“非遗手作”向文化价值延伸,助力传统产业振兴。

图为实践队员与鱼南村委会工作人员合照 李津摄
探访人文古迹,传承精神根脉 在产业调研之余,实践团探访了九九奇门六德堂与郑作贤烈士故居。六德堂以“奇门”布局见长,是闽南风格建筑,设有99道门、99扇窗、99曲巷道,门前有99级台阶,“九”在闽南建筑风格中有风水吉利之意,“九九”代表长久、圆满等美好愿景,“六德”之名蕴含着创建者郑宏熙对后世子孙的期许及不忘家乡的情感。

图为九九奇门六德堂全景 梁俊峰摄
郑作贤故居是中西合璧式建筑,融合岭南传统民居与欧陆建筑风格,留存着革命先辈的生活印记,诉说着其为理想奋斗的峥嵘岁月。
这两处旧址串联起地方文化记忆,实践团计划整合其历史背景、文化底蕴与资源禀赋,为当地文旅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及品牌打造提供参考,助力文旅(研学为主体)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在郑作贤故居内部合影 李津摄
搭建聚材桥梁,书写振兴新篇 实践团抵达坳仔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该驿站位于坳仔镇原财政所大楼,设有办公室、洽谈室、展示区、休闲区等,致力于搭建多种桥梁,提供回乡人才接待等服务。截止目前,坳仔镇收录本土乡村人才539人,乡贤人才101人,茶秆竹产业人才104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13人。这些人才数据,织就坳仔镇乡村振兴的“人才网”,也让实践团锚定方向——以助学赋能人才未来。乡村振兴的蓝图,正由人才接力书写。
广东财经大学青火知行实践团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从产业、文化、人才等多方面为坳仔镇发展贡献力量,用青春力量助力小镇书写发展新篇。

图为实践队员与坳仔镇政府工作人员在坳仔镇人才驿站门前合影 郑嘉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