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三下乡 | 河海学子深入探索跨代共居养老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河海大学法暖桑榆,跨代共居”法治保障实践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跨代共居”作为一种新兴养老模式,通过打破代际壁垒、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但在实际推行中,产权划分、责任界定、服务规范等法治保障问题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2025年暑期,河海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法暖桑榆,跨代共居”法治保障实践团分赴浙江省缙云县、南京市鼓楼区两地,深入开展“跨代共居”法治保障调研和“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实践,为跨代共居养老服务模式贡献青春智慧。
【缙云篇:法治护航下的跨代共居实践】
2025年7月26日下午,聚焦跨代共居养老模式的法治保障问题,实践团来到浙江省缙云县光大百龄帮缙云养老院,开展"跨代共居"法治保障调研活动。

在养老院工作人员王菲菲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养老院的大厅及公共活动区域。养老院内配备了书画室、康复理疗区、棋牌室等丰富的娱乐康养设施,还针对不同老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了不同的活动日程和食谱,老人们或挥毫泼墨,或器械锻炼,或围坐畅谈,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活动,处处洋溢着活力与温情。参观过程中,王菲菲特意介绍:“这些设施不仅供老人们使用,年轻志愿者参与服务时也能充分利用,既方便开展代际互动活动,也让志愿服务更具温度。”

随后,在工作人员王菲菲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走进老人与志愿者的住宿区域,实地探访中深切感受到浙江缙云养老院 “分层居住” 设计的巧思 —— 既通过开放式共享活动空间为代际互动搭建起温暖桥梁,让老人与志愿者能自在交流、共融生活;又以独立居住单元的合理规划,妥帖兼顾双方的生活节奏与隐私需求,让陪伴与尊重在空间里和谐共存。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养老院护理员及部分老人亲切交流,还一同合影留念定格温暖瞬间。在轻松对话中,大家进一步了解到跨代共居模式的运转细节:志愿者可用服务时长减免房租、兑换生活物资,让善意付出有了实在回馈。更深刻的是,团队读懂了这份模式的温暖内核 —— 老人与志愿者在相处中双向滋养、彼此赋能;同时,团队成员也愈发清晰,唯有法律的隐性护航,才能为这份善意划定边界、规范秩序,保障双方舒适相处。

【南京篇:时间银行中的青春储蓄】
8月2日,实践团深入南京市鼓楼区下关街道菁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间银行试点),开展助老志愿服务。团队成员通过助餐配送、物资代购等精细化服务,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为社区养老注入青春动能。
一、精准服务:步履不停传递温情
菁康社区作为鼓楼区重点时间银行试点,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13项居家支持服务。实践团成员经岗前培训后,分组执行"爱心送餐"任务:清晨完成餐食分装与保温箱消杀,然后开始徒步配送餐食上门。针对行动不便老人的紧急需求,团队同步开通"代购急送"绿色通道,通过社区小程序接收药品、生活用品采购指令,2小时内完成代购与上门配送,为老人们提供"移动便利站"。

二、机制创新:"时间储蓄"激活代际反哺
本次活动深度融合"时间银行"理念。志愿者每提供1小时服务即存入个人"时间账户",未来可兑换等时长的养老支持或社区资源。这一机制不仅激发青年服务可持续性,更构建"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下关街道社工站负责人指出:"青年志愿力量是社区养老的重要补充,'时间银行'+社会实践的双向赋能,推动养老服务从单向输向循环共赢转型。"

【实践启示:探索养老服务的青春方案】
通过两地实践,团队总结出创新跨代共居养老模式的三大关键:一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如跨代共居的租金减免和时间银行的储蓄兑换;二是要完善法治保障,通过合同规范、保险覆盖等方式降低风险;三是要推动资源整合,实现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的多方联动。
"这些实践让我们看到,年轻人不仅是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受益者。"团队成员表示,在缙云,年轻志愿者从老人那里获得人生经验;在南京,他们储蓄着未来的养老保障。这种代际互助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养老服务的价值内涵。据悉,实践团将基于调研成果,形成创新养老模式的法治保障建议,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