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绳结非遗在指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张颖洁

         2025年7月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南京实践团队走进南京甘熙宅第博物馆,开展“南京绳结非遗线下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非遗文化,守护指尖技艺”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学习与体验,深入了解南京绳结艺术的独特魅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图为甘熙宅第博物馆展品。许欣然 供图

  甘熙宅第博物馆是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馆内收藏了大量传统手工艺品,其中南京绳结技艺尤为突出。绳结非遗传承人盖静向实践团队介绍了绳结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南京绳结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曾是服饰、家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结式承载着吉祥寓意。”盖静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手中的五彩丝线,指尖翻飞间,一个精致的盘长结逐渐成形。

  团队成员仔细观察绳结的制作过程,发现看似简单的编织手法实则蕴含诸多技巧。“绳结的松紧、顺序、走向都直接影响最终效果,稍有不慎就会松散变形。”团队成员在尝试编织时感慨道。盖静耐心指导,强调“心静手稳”是绳结制作的关键,“非遗技艺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心境。”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盖静。许欣然 供图

  在交流环节,盖静提到,传统绳结技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我们尝试将绳结与时尚饰品、家居装饰结合,比如设计绳结手链、挂饰等,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她展示了几款创新作品,如融合现代几何图案的绳结耳环,既保留了传统技法,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偏好。

  2025年7月15日上午,团队在南京市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南京绳结非遗文化推广活动。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为社区20余名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课。

  活动室内,五颜六色的丝线整齐地摆放在长桌上,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实践团队队长陈雨晴介绍,为适应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活动特别设计了"绳结闯关"环节。第一关要求孩子们用平结制作手链,第二关则要完成一个简单的纽扣结。9岁的林小凡在完成手链后兴奋地说:"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当生日礼物!"他的母亲王女士感动地表示:"没想到孩子这么用心,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传承了孝道文化。"

  在自由创作环节,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将传统绳结与现代元素结合。有的在绳结上串上小铃铛做成风铃,有的用荧光色丝线编织"星空手链"。14岁的李想更是别出心裁,把绳结与自己收藏的动漫徽章组合,制作成个性挂件。"传统也可以很时尚!"他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社区党委书记全程参与了活动,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非遗进社区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看到孩子们这么投入,我们对文化传承更有信心了。"据他介绍,社区将设立"非遗小课堂",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活动尾声,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个材料包,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丝线和制作说明书。实践团队还建立了线上交流群,方便孩子们后续学习交流。"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活动,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团队指导老师张伟表示。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实践不仅让他们深入了解了南京绳结非遗,更坚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念。“非遗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付诸行动。”团队负责人陈阳总结道。未来,他们计划与博物馆合作,开展更多非遗推广活动,让传统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通讯员 张颖洁)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