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寒假社会实践的浪潮中,我以视频组组长的身份,虽未踏上线下实地,却凭借网络与热忱,为连云港淮海锣鼓、山东潍坊风筝、贵州苗银、南通蓝印花布这四项非遗文化架起线上传播的桥梁。
实践开启,与线下团队的沟通协作成为关键。我的首要任务是与线下实践团队建立紧密联系,确保能及时获取高质量的一手素材。我以线上文档形式详细告知他们拍摄重点,比如淮海锣鼓要多角度捕捉演奏瞬间,突出表情动作;潍坊风筝着重展示制作工艺细节和放飞场景;贵州苗银聚焦银匠制作手法和成品的精美;南通蓝印花布记录印染流程和成品特色。针对连云港淮海锣鼓,提醒他们捕捉演奏者激昂的神情、有力的动作,以及锣鼓齐鸣时震撼的场面;谈及山东潍坊风筝,着重强调拍摄风筝制作的复杂工序、绚丽的图案绘制,还有风筝翱翔天际的美妙瞬间;对于贵州苗银,聚焦银匠们精湛的錾刻、镶嵌技艺,以及苗银饰品在不同光线下闪耀的独特光泽;说到南通蓝印花布,则叮嘱记录刻板的精细、染缸里色彩的变幻,以及蓝印花布晾晒时随风飘动的诗意画面。在这过程中,我就像一位幕后指挥家,确保每一个镜头都精准地对准非遗文化的核心魅力。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民俗博物馆的非遗展品 林雨婷摄)
当海量素材如潮水般涌来,合理分配剪辑任务成了我面临的首要挑战。我根据组员的技术特长和风格偏好,精心安排工作。擅长营造动感氛围的组员负责连云港淮海锣鼓视频的剪辑,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和激昂的音乐,将锣鼓表演的热烈氛围完美呈现;富有创意、喜欢探索奇幻风格的组员,则投身到山东潍坊风筝视频的创作中,运用特效和独特的转场,展现风筝艺术的梦幻与自由;对细节有敏锐洞察力的组员,专注于贵州苗银视频,通过细腻的画面处理,凸显苗银制作工艺的精巧;而审美风格清新淡雅的组员,负责南通蓝印花布视频,用舒缓的节奏和柔和的色调,传递蓝印花布的古朴韵味。
(图为参观连云港民俗博物馆的非遗展品 张凯摄)
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我时刻保持与组员的密切沟通。线上交流群成为我们的“作战指挥部”,组员们随时分享剪辑思路,提出遇到的难题。组员遇到问题随时反馈,我实时给予建议。像有的组员在剪辑淮海锣鼓视频时节奏把握不准,我就分享类似优秀视频案例,帮助其找到感觉,经过反复调整,最终让视频的视听效果达到最佳。其次,对初步完成的视频进行细致点评,从画面质量、内容逻辑到情感表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引导组员不断优化作品。
视频制作完成后,如何让它们在网络世界中广泛传播,成为新的课题。我与文案案组组长深入研究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用户喜好,制定了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在抖音平台,利用短视频的形式,选取非遗项目中最精彩、最具吸引力的片段,制作成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的视频,配合热门话题标签,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在微博上,发布系列长图文,详细介绍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背后的传承故事,借助微博的话题讨论功能,发起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和互动;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深度专题文章,将视频与文字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非遗文化体验。
(图为实践成员与淮海锣鼓第三代传承人田卿瑞先生的合照 吴楚楚摄)
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即使身处线上,也能为非遗传承贡献巨大力量。每一次与组员的交流,每一次对视频的精心打磨,每一次在网络上的宣传推广,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未来,我将继续以屏幕为窗口,用视频为画笔,描绘更多非遗文化的绚丽画卷,让非遗之光在数字时代熠熠生辉。
(通讯员 李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