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泰州木雕非遗的文化密码:南师泰院学子探访世泽雕园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 张梓君

  2025年6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前往泰州市白马镇世泽雕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木雕非遗传承考察活动。这座始建于清代的传统工艺殿堂,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践队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

  步入雕园正厅,一组组精美的木雕作品立即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中央展台上,《八仙过海》群雕气势恢宏,八位仙人或持法器,或踏祥云,神态生动传神。作品采用整块金丝楠木雕刻而成,木材天然的纹理与雕刻技法相得益彰。展板资料显示,这件作品历时两年完成,其中何仙姑手持的莲花就雕刻了整整三个月,花瓣薄如蝉翼却层次分明。

  图为《八仙过海》木雕作品 杨美玲供图

  移步至东侧展区,《龙宫探宝》巨幅木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件长2.75米的作品采用深浅浮雕结合的独特技法,将虾兵蟹将的鳞甲纹理刻画得栩栩如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作品背面保留了木材原始的纹理,展板说明解释道:"这种'随形就势'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传统工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图为《龙宫探宝》木雕作品 杨美玲供图

  在传统工艺展示区,队员们有幸目睹了木雕制作的完整流程。从选材开始就格外讲究,展台上陈列着不同材质的木料样本,旁边的说明牌详细介绍了每种木材的特性与适用场景。粗坯雕刻区展示了各种专用工具,从大号的平口凿到细小的圆口刀,每一件都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光泽。最令人惊叹的是细雕环节,工匠们运用"镂空雕"技法,在厚实的木料上雕琢出精美绝伦的图案,最精细处仅有几毫米的厚度,却依然保持着极佳的韧性。

  展馆内的资料显示,世泽木雕最显著的特点是"三分雕七分磨"。在完成主体雕刻后,还需要经过数十道打磨工序,才能使作品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展柜中陈列着不同阶段的半成品,清晰地展示了从粗糙到精致的蜕变过程。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位队员都深受触动。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注意到一个独特的艺术现象:许多木雕作品都巧妙地利用了木材本身的天然特征。比如《牧归》这件作品,创作者将木材天然的纹理化作夕阳下的云霞,把一处看似瑕疵的结疤精心雕刻成牧童的斗笠,完美诠释了"因材施艺"的传统智慧。展馆的互动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这类作品的创作过程视频,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艺术家的构思与技法。

  文创产品展区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队员们看到了一系列创新设计的木雕衍生品:既有保留传统纹样的书签、镇纸,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首饰盒、手机支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以传统题材《一团和气》为原型设计的Q版摆件,既保留了传统雕刻的精髓,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展区数据显示,这类文创产品的销量逐年攀升,成为雕园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数字化展示区,队员们体验了虚拟雕刻系统。通过触摸屏操作,可以模拟传统雕刻的整个过程,从选材到下刀,系统会实时显示力度、角度的数据反馈。一旁的展板介绍,这套系统是雕园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发的,旨在用科技手段记录和传承传统工艺。

  活动临近结束时,团队负责人感慨:"这次参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技艺,更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其他队员也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感悟,有人写道:"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这种专注与坚持正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离开展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雕园古朴的屋檐上,院中那棵百年银杏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这棵与雕园同龄的古树,见证了传统工艺的兴衰起伏,也预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通讯员 张梓君)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