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鼓励广大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三农”。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拾乡者联盟”实践团队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七月暑期返回各自家乡,分赴江苏多地乡村社区,以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双翼,在田间地头、村舍课堂播撒振兴星火,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一记:垃圾分类,小广场上的观念嬗变
睢宁县官山镇杨怀村的小广场上,暑气蒸腾。实践队员王思涵带来的几袋“生活垃圾样本”成了焦点。她拿起一个农药瓶:“这种有毒有害的,得单独放,千万不能混进能喂猪的厨余垃圾里。”村民边听边比划自家院子:“以前哪懂这些,扫拢一堆,点了或者埋了算数。”他当场拿出自备的桶,“来来,姑娘,你看着,我这样分对不?”
“农村垃圾处理,难在习惯改变。”王思涵坦言,“光讲大道理不行,得用他们熟悉的物件、接地气的话,手把手示范才有用。”村支书在一旁观察许久,点头道:“大学生带来的这套方法实在,好懂。”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教学垃圾分类方法王思涵供图
二记:汗滴禾下土,青苗间的绿色坚守
在另一片田畴,队员张润豪正躬身青苗间,一株株手工拔除杂草,汗水顺着脖颈滴进泥土。“能打药不?多快啊!”有村民不解。张润豪直起腰,抹了把汗:“叔,药是快,可地伤了元气,菜味儿也不对。您试试,手拔的地,苗更壮实!”他顶着烈日,连续数日跟着村民下地,从除草到整地全程参与。
“以前书本上总说‘生态优先’,这回是真懂了每一锄的分量。”张润豪掂了掂手中沉重的锄头。他帮工的农户大叔感触更深:“这娃能吃苦!他坚持不用除草剂那几垄,苗情确实精神。年轻人都这么上心,咱这地有盼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田间手工除草张润豪供图
三记:童声接力,唤醒沉睡的乡愁
世纪家园社区爱心暑托班内,孩子们围在队员吴嘉彦身边,看她用一杯水、一点维生素C和手电筒妙手生花。“看,这是咱村里才有的星空!”孩子们纷纷感叹。她随即带孩子们吟诵描绘田园乡村的古诗,讲述村里的故事和传下来的手艺。
“老师,我回家也要做给奶奶看!”孩子小脸兴奋。社区工作人员看在眼里:“大学生点子新,孩子迷得不行。小家伙回家就缠着老人问东问西,老故事、老手艺,就这么被‘小喇叭’传开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在稚嫩童声中悄然萌芽,由课堂向家庭与村落扩散。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孩子们课堂互动吴嘉彦供图
四记:书香农舍,点亮一盏求知灯
南通市通州区港北村图书馆,窗明几净。队员袁亮刚整理完书架,正围绕“从书里找答案”的主题,结合农事与生活侃侃而谈。他拿起一本《大棚蔬菜种植关键技术》:“比如想种好反季菜,温度和湿度控制,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村民大爷听得专注,插话道:“这个好!我那棚番茄总裂口,书上咋说的?”
分享结束,袁亮请村民在“心愿卡”留言。一张卡片上字迹朴实:“想看看怎么种好大棚菜的书”。图书馆管理员收集着卡片:“这些心愿是金钥匙!以前采购书容易不对路,现在按需补充,你看,”她指着明显被频繁翻动的农业技术书架,“上个月这类书借阅量翻了一番。”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进行读书分享会袁亮供图
从睢宁的垃圾分类实践到通州的乡村阅读推广,从田埂上的绿色坚守到社区里的文脉复苏,“拾乡者联盟”的成员们将足迹化为纽带。他们以具体行动回应乡土之问:垃圾分类的耐心教学、田间地头的躬身劳作、激活童心的乡土课堂、匹配需求的图书推介——这些扎实的实践切片,正是青春对振兴最本真的书写。当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乡村的真实需求精准对接,希望的种子便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