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解码“中国麻竹笋之乡”,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广东财贸职业学院西牛麻竹笋实践团
         2025年7月10日-7月13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西牛麻竹笋实践团深入“中国麻竹笋之乡”英德市西牛镇,探生产、析市场、赋新能,以青春力量激活英德麻竹笋产业振兴新篇,书写助农实践答卷。
  在清远农投笋业有限公司,西牛麻竹笋实践团观察到,这家企业的智能化运营特征尤为突出。目前,企业有合同制员工41人,在初级收储环节则采用零聘日租的灵活用工模式,通过各层级复盘机制持续优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这种在生产、用工与管理上的精细化安排,为其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该企业的产品设计标准符合欧盟要求,由此突破食品准入认证繁琐、门槛高的销售瓶颈,正稳步向国际市场迈进。
  在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向实践团展示竹粉时提到,企业的竹粉加工技术颇为领先,能将竹粉研磨至2000目——这样的精度在国内并不常见。高精度不仅让产品性能有了明显提升,也让竹粉具备了很强的可塑性。同时,这里的竹粉颗粒坚持“0塑、0化学添加剂、0胶水”原则,既安全又环保。
  依托这样的优质竹粉,企业产品在多个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餐饮具领域,技术成熟的餐盒、叉子、一次性杯等,因耐高温、可降解且通过食品安全级检测,已出口至美国、印尼等国家;农地膜采用全降解材质,能抑制杂草、减少虫害,支持定制,综合成本低于塑料膜,还可根据不同地区特性享受政府补贴;保鲜袋、托盘等包装制品同样可定制,保鲜效果优于传统塑料盒;建筑领域的“以竹代材”方案,则能节省装修成本且无甲醛困扰。
  此外,企业还有不少特色竹产品:用竹子边角料制成的动物饲料富含营养,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调整配方,既环保又安全;竹炭产品适用于空气清新剂滤芯,燃烧时青烟较少。
  在西牛麻竹笋产业园的麻竹笋罐头厂,实践团实地探访了这座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与厂长深入交流后,他们不仅了解到企业在农业技术研发、产业链构建及科技赋能下的产品生产流程等情况,更对现代农业有了直观认识,真切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与农业发展的新活力。
  西牛麻竹笋实践团走进西牛镇人民政府,与西牛副镇长深入交流,得以清晰梳理这座“中国麻竹笋之乡”的产业发展脉络。作为麻竹笋核心产区,当地约2.8万亩种植基地构成产业根基,35万吨的年产量与18亿元的综合产值共同撑起坚实“产业底盘”。手握国家地标双认证,其产品在英德市场占据超三分之一份额,“中国麻竹笋之乡”的产业话语权,从一系列数据中清晰可见。
  西牛镇副镇长详解了这份产业底气的来源:连江中游的丘陵地形与适配气候,孕育出品质优良的麻竹笋,2007年麻竹叶便拿下“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借势“地标”效应,产业持续跃升——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13万人共享就业红利,产品从国内市场迈向海外,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赚得多”的转变。
  从政府层面的调研来看,西牛镇已走通“地理标志打底+规模种植托举+全链产值突破”的发展路径。这为其他乡村产业提供了启示:“土特产”要成为“金招牌”,既需守护好自然禀赋,更要依靠政策与市场双向发力,将“产地优势”深度融入“产业优势”。
  在源丰农副产品加工厂,工厂负责人向实践团揭开了产业下游的发展密码:以麻竹笋为原料,延伸出酸笋等特色产品,既覆盖本地餐桌,又通过电商、外贸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这家工厂凭借差异化产品撬动市场,成为“小竹笋撬动大产业”的微观缩影。
  近年来,该工厂持续扩张产能,新增生产设备与产品品类,销售以实体渠道为核心,同时覆盖电商领域,并逐步拓展东南亚市场,目前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源丰厂的探索印证了笋产业升级的路径:“深加工”是必答题,“跨渠道、跨市场”是加分题。乡村产业要实现壮大,就需要鼓励企业担当“探路者”,通过产品创新与市场突破,拉粗、拉长“小作物”的产业链。
  西牛镇约20.8万亩的竹林、18亿元的产值,构成了“特色农业”向“产业升级”迈进的鲜活图景,麻竹笋更是当地八成居民的收入根基。实践团在走访政府与企业的过程中,看到了数据背后的坚守:从历史传承到现代转型,从实体销售到东南亚市场开拓,产业始终在突破与挑战中前行。这也让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需将所学知识与基层需求相结合,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供稿黄小芳)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