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斑斓长卷中,墙绘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悄然激活了沉睡的乡村文化肌理。7月,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绘织春秋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13名师生奔赴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传承+农耕盛景+狮艺文化”为创作脉络,在布里村、夏坑村和双羌村的斑驳墙面上勾勒乡村振兴的青春图景,让沉睡的乡土肌理焕发生机。
图为突击队合照。张家威 供图
突击队以“文化赋能产业,艺术点亮乡野”为使命,计划通过墙绘串联红色记忆、农耕文明与生态美学等,为思劳镇打造“可看、可悟、可传播”的文化IP,为乡村注入新的生命力。
布里村:农耕文明的“墙面叙事” 布里村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村民珍贵记忆的载体。突击队与村民深入交流,梳理出“二十四节气、红色革命、当地特色农产品”等多个主题,生动展现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并将乡村故事娓娓道来。“我们倾听村民讲述节气的农谚,再将他们的故事融入创作中。”突击队员小胡表示。
图为节选部分节气图。张家威 供图
在创作过程中,突击队特别注重融入当地特色元素、串联当地特色风景让墙绘更具文化内涵。在村民建议下,墙绘生动呈现了布里村最具代表性的百亩梯田等特色风景,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层层叠叠的梯田与远山云雾有机融合,既保留了梯田原有的壮美风貌,又赋予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布里村风景文化。
图为突击队员在布里村完成百亩梯田绘画。张家威 供图
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为宣传布里村风景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创作过程中,不少村民闻讯而来,驻足欣赏,甚至主动参与创作。队员小刘回忆:“有个放牛的大爷也过来看了,和我们讲梯田该怎么画才更生动。”
双羌村:节气与乡野的“萌趣共鸣” 突击队发现双羌村不仅盛产花生、龙眼等特色农产品,更保留着丰富的节气农耕文化。经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突击队最终以“乡野里的生长与联结”为主题,将本土物产与特色共创元素融入画面。“画里的小猫,是我经常在村里面看到的!”村里的小女孩兴奋地指着墙面,“姐姐们还让我去按手印,说这是‘我和村子的秘密’。”“村里的村民开车经过,一眼就认出我们画的花生,还在夸我们呢!”队员小陈开心说道。
图为双羌村村民一起参与绘画。张家威 供图
夏坑村:醒狮跃动,文化传承 在夏坑村,突击队重点突出了醒狮这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村民对醒狮文化有着莫大的热爱,但缺乏现代表达形式。为此,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醒狮元素+地域介绍”的表现手法,在主体墙面上,威武的醒狮形象占据视觉中心,其造型保留了传统醒狮的神韵。
图为突击队员正在进行醒狮绘画。张家威 供图
“狮子的鬃毛一定要‘怒发冲冠’才有气势!”村民大爷说道。醒狮威严的眼神、飞扬的鬃毛,象征着乡村文化的蓬勃生机。同时采用了层级的地域介绍,通过信息图表的形式分层呈现。完成后的墙绘作品迅速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周围村民前来围观。突出表现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同时也弘扬了醒狮文化,成为了村里的一个“亮点”。
结语:画笔下的乡村振兴 一周的时间里,突击队完成了十余面墙的墙绘:这次“三下乡”墙绘实践活动,实现了艺术与乡村的完美融合。广东药科大学的学子们用画笔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也在这场实践中收获了成长。画笔与乡土对话,青春与时代共鸣,文化振兴种子在墙缝发芽--这不仅是一次三下乡实践,更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是艺术赋能乡村的生动注脚。
通讯员:刘珊珊 刘可欣 何嘉怡 胡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