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光影青途”团队深入调研南通风韵
8月10日,为深挖古镇文化内涵,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表达,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光影青途”实践队走进栟茶古镇,通过实地走访、场景观察与人文访谈探寻千年古镇的传承脉络与生活智慧。
酒巷:坛罐交错间的酿酒史诗
青灰色砖墙围合的酒巷,是栟茶古镇酿酒记忆的容器。拱形门楣上“酒巷”二字古朴厚重,两侧墙面上,深褐色酒坛如历史的标点,红底“酒”字在岁月斑驳中愈发醒目。团队成员穿梭其间,观察酒坛的摆放规律,记录墙上酿酒场景的剪影——挑水、蒸煮、发酵,这些铁艺造型,无声复刻着古镇传承千年的酿酒工序。
沿着石板路深入,红灯笼串成的光带指引方向,酒香似有若无地萦绕。成员们与当地老人交流,听他们讲述“冬酿春熟”的传统:寒冬时节,酿酒师傅精选糯米,在老窖池发酵,待春日开坛,酒香能飘满整条巷子。古老的酿造技艺,在代代相传中,成为栟茶人生活的一部分,也让酒巷成为活态的酿酒文化博物馆。
团队用镜头捕捉酒坛上的青苔、砖墙的裂痕,记录这份历经时光打磨的厚重。从坛罐的排列到酿酒故事的收集,成员们尝试梳理栟茶酿酒文化的传承脉络,理解“酒”如何串联起古镇的过去与现在,成为浸润生活的文化基因。
图为栟茶古镇酒巷 季佳雨 供图
百家姓文化馆:字里行间的家族密码
灰砖黛瓦间,“百家姓文化馆”的牌匾格外醒目。团队踏入馆内,玻璃展柜中,姓氏源流、家谱故事有序陈列,红灯笼与姓氏装饰交织,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成员们分工协作:有的拍摄展板上的姓氏起源,有的记录互动区的“姓名查找”体验,还有的与馆主交流,挖掘栟茶当地的姓氏迁徙故事。
在“找名字”区域,成员们尝试输入姓氏,探寻家族脉络。当屏幕显示出某姓氏在栟茶的定居历史、名人轶事时,古老的家族故事瞬间鲜活。馆内收藏的手写家谱,泛黄纸页上的蝇头小楷,承载着家族延续的温度。团队意识到,这里不仅是姓氏文化的展示空间,更是栟茶人追溯根源、凝聚乡愁的精神载体。
图为栟茶古镇百家姓文化馆 季佳雨 供图
通过整理调研素材,成员们发现,栟茶的姓氏分布与古镇历史深度关联——水运兴盛时,外来姓氏因商贸定居,与本地家族融合,共同书写了古镇的人文篇章。百家姓文化馆成为解码家族文化、理解古镇包容气质的钥匙。
鲤鱼跃龙门桥:台阶上的吉祥愿景
穿过古巷,一座石桥映入眼帘,桥身台阶以蓝色为底,绘有锦鲤图案,“鲤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扑面而来。团队从建筑细节切入:观察桥拱的砖石结构、栏杆的雕刻纹样,记录桥上莲花、锦鲤装饰的象征意义。成员们登上桥顶,远眺古镇全景,感受“一桥连通两岸,一图承载愿景”的设计巧思。
桥两侧,黄色灯笼沿河岸排列,与远处的古建筑群呼应。团队调研发现,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栟茶人寄托美好期盼的文化符号——逢年过节,家长带着孩子过桥,寓意“跨越龙门,顺遂成长”。桥上的锦鲤图案,历经风雨仍色彩鲜明,成为古镇景观与文化传承的生动结合。
图为栟茶古镇桥上的鲤鱼跃龙门图 季佳雨 供图
成员们用镜头记录桥与古镇天际线的融合,分析“鲤鱼跃龙门”如何通过建筑语言,传递栟茶人的生活哲学。从装饰艺术到文化寓意,这座桥让团队理解:古镇的每处设计,都藏着对生活的期许,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实践感悟:传统与生活的共生共长
从酒巷的酿酒记忆,到百家姓文化馆的家族脉络,再到鲤鱼跃龙门桥的美好愿景,“光影青途”团队以三大文化符号为切口,解码栟茶古镇的文化传承。实践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融入生活细节的鲜活存在——酿酒技艺滋养着日常烟火,姓氏文化凝聚着家族情感,吉祥寓意点亮着生活期盼。
图为团队合照 季雨佳 供图
未来,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文化纪录片与图文报告,让更多人看见栟茶古镇“以文化人、以景载情”的独特魅力。这场实践,不仅是对古镇文化的记录,更是青春与传统的对话,让成员们懂得:传承,就是守护生活里的文化根脉,让古老智慧继续照亮当下。(通讯员:季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