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茶乡实践行——于探索中成长,借茶香兴产业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赴泉州市安溪县闽南乌龙茶科技小院调研实践队
科技赋能,解码产业智慧
实践首日,闽南乌龙茶科技小院成为实践新阵地。了解小院发展规划时,队员们触摸到科技助力茶业的脉搏——这里既是科研创新平台,也是成果转化窗口。试验田参观中,不同品种茶树、种植模式的对比,让“科技育种”“生态种植” 不再抽象;加工产线里,自动化设备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展现着产业升级的路径。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采摘茶叶样品并检验有效成分的过程:从田间采样的严谨,到实验室检测的精细,每一步都串联起科技-生产-品质的逻辑,让大家明白,小小茶叶背后,是科技赋能的大文章,也让 “看天做茶” 向 “知天做茶” 的转变有了具象认知。

图为闽南乌龙茶科技小院实景图。曾歆然 供图
 
文化溯源,筑牢认知根基
次日,队员们走进安溪铁观音集团,开启茶文化与产业知识的探索之旅。在历史展馆,透过珍贵史料与老物件,安溪茶叶文化底蕴缓缓铺陈——从古代茶事传承到现代产业勃兴,千年茶香里藏着茶乡人的坚守与智慧。踏入产业链及国家茶叶质量研究中心,大家见证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蜕变:从种植培育的精细管护,到采摘分拣的严格标准,再到深加工环节的科技赋能,一条完整产业链清晰呈现。检验对比茶叶成分时,队员们直观看到不同工艺、产地茶叶的差异,更深入理解品质把控的关键。与企业领导访谈交流,从技术评价建议到市场发展概况,队员们捕捉到产业前沿动态,为后续实践锚定方向,也让茶文化与产业知识的认知,从书本理论落地为真切体悟。

图为实践队于安溪铁观音集团门口合影。何正嘉 供图
 
扎根乡土,助力茶农发展
第三天,实践队走进凤山村,把目光投向茶农与田间。问卷调查中,队员们深入茶农家中、茶园地头,摸清茶叶种植底数——从茶树品种分布,到施肥用药习惯,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数据,折射出茶农生产的痛点与需求。基于调研,实践队迅速行动:针对施肥误区设计培训方案,把科学施肥知识转化为茶农听得懂、用得上的 “土办法”;开展科普讲座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从病虫害绿色防控到节水灌溉,手把手教实操、传经验。当看到茶农从困惑到尝试,从尝试到掌握,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把知识种进地里的力量,也在服务乡土中,学会了如何让科研成果俯身贴近农人的需求。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茶农交流。曾歆然 供图
 
学用相长,淬炼青春本领
实践尾声,科技小院的培训讲堂成为知识沉淀与输出的舞台。队员们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整理实践见闻、提炼茶业知识,把调研收获转化为科普内容;运营媒体账号、剪辑制茶vlog、撰写调研推文,在流量传播中,锻炼内容创作与账号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场实践让队员们实现了“学”与“用”的闭环——从课堂所学,到田间所用;从产业观察,到赋能传播。在茶香浸润中,队员们淬炼出调研走访、技术应用、科普传播等多元本领,更读懂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意:青春力量,当与产业发展同频,与乡土需求共振。
 

图为实践队调研推文(部分) 苏安妍 供图

图为实践队微信视频号 苏安妍 供图

三天茶乡实践,是一堂行走的产业课、思政课。实践队在茶香中探索、成长,既解码了茶产业的科技密码与文化基因,也用行动为茶农、茶业注入青春动能。这场与茶乡的双向奔赴,让青春在扎根实践中闪光,也让产业振兴的种子,孕育更多可能 。

通讯员 苏安妍 冷思睿 王琳影
三下乡推荐
  • 科普宣讲下乡,学识深耕沃土
  •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组建“三下乡”实践队奔赴泉州市安溪县闽南乌龙茶科技小院并于周边村庄开展农户调研与科普工作。队员
  • 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