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会组建“嘉游下乡”实践团。团队锚定伊春嘉荫的边境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精心擘画实践、调研路线,聚焦边境文旅推介、红色文化教育、电商产业运营三大板块,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以脚步丈量红土地的厚度,用镜头定格乡村新风貌,让青春激情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奔涌向前。
【“文旅+”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一)实践团赴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开展深度学术考察,以多维度调研方法解码古生物遗产的活化利用机制。 在黑龙江畔晚白垩世陆相地层剖面前,团队成员通过地质测绘与影像采集技术,对“神州第一龙”化石出露层位的三维数据建模进行解析,系统分析埋藏学特征与古环境指示意义。
通过参与式观察+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团队重点研究了恐龙化石群的原位保护技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科学传播效能,以及地质遗迹的旅游转化路径。成员们采用断面采样法记录园区典型沉积构造,比对不同岩相的恐龙化石保存状态,为建立文旅资源地质价值评估体系积累原始数据。
在文化产业链研究层面,团队通过结构化问卷与深度访谈,量化分析游客认知度与体验需求,同时与园区管理方就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机制展开研讨。此次调查共计分析地质标本17组、拍摄影像资料400余分钟、访谈转录文字2万余字,为后续构建“古生物遗产-在地文化-产业升级”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型奠定了实证基础。
实践团深入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参与式观察+专家访谈”相结合调研发展史

团队于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拍摄影像资料
(二)实践团赴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旅融合专项调研,以多学科研究方法解析自然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机制。 团队基于前期筹备实践内容时所了解到的生态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方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开发”进行系统性调研考察。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兴安岭发现的唯一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花岗岩峡谷地质遗迹,实践团成员在具有典型印支期花岗岩构造峰林地貌和第四纪冰缘地貌、新构造崩塌地貌为代表的地质地貌样带,采用样方调查法记录红松-冷杉顶极群落结构、学习环境DNA技术采集溪流水体微生物样本,协助保护区为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度建立基础数据库。
针对“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协同机制,团队运用“游客动线追踪与空间行为分析法”,量化评估核心景区的生态承载力——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深度解析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与消费偏好,并与保护区管理局就“数字解说系统优化”“低干扰游径设计”等议题展开研讨。此次调研共完成植被样方记录12个、水体采样点8处、游客行为影像资料300余分钟,为构建“生态价值-游客体验-社区受益”三维平衡模型提供实证支撑。
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团队在保护区休息区进行文化赋能——对森林书房文化空间进行改造。通过在地文化元素解构与游客停留行为分析,创新“林窗式”阅读空间布局,改造后的空间使用效率提升40%。此刻,林海与书页同频共振,青春与绿色并肩而立。生态护林员感慨:“你们不仅是访客,更是为青山注入文化活力的建设者。”茅兰沟保护区管理局评价:“该举动为生态敏感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作范式。”
实践团赴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调研

记录红松-冷杉顶极群落结构

随机调研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与消费偏好(途中)

对森林书房文化空间进行改造
【红色文旅融合研究】
(一)实践团赴嘉荫县革命遗址群开展深度红色溯源,以多模态研究方法解码抗联精神的当代传承机制。 团队基于历史地理学与文化遗产传播学理论框架,对朝阳镇江畔公园至佛山县城战役遗址的红色廊道进行系统性考察。在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界碑区,成员运用参与式观察法记录边境文化教育场景,为构建"实体遗址-数字展陈-教育传播"三位一体的红色基因库奠定基础。团队成员现场化身“科普讲解员”,作了一次生动的边境文化课堂,让游客深刻理解界碑作为国家领土和主权象征的意义。
针对抗联三军五师纪念碑的活化利用,团队采用口述史采集与空间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7位抗联后代进行深度访谈,累计获取音频素材260分钟;开发“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模块,制作系列微党课视频,通过镜头记录回望历史,实现历史事件与当代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衔接;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设计分级解说内容,累计针对研学青少年团队开展了4场情境教学,倡导青年追寻抗联足迹,传承红色力量,体悟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实践团位于中俄边境黑龙江嘉荫:中国第223号界碑

“英雄的热土”攻克佛山县城纪念碑


录制沉浸式实景思政课

针对研学青少年开展情境教学
(二)实践团赴向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文化赋能调研交流,以创新性设计方法构建红色记忆的立体传播体系红色文化空间共建项目。 在向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团队协助向阳乡团委共同开展文化墙改造:创新性提取粮食作物与等在地化视觉符号,采用矿物颜料修复。提出:“设计交互式AR解说系统,扫描图案即可呈现历史故事”的建设性意见,当地评价:“该实践探索建议,是向阳乡助力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红色遗产协同保护、文化旅游行业赋能的新的青春路径”。
团队成员在实践团指导教师梁禹淇老师的带领下,面向宣誓墙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熟悉而铿锵的誓言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这不仅是一次信念的重新淬炼,更是一次服务乡村的出征动员,激励着青年学子们将青春足迹烙印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把所学所思转化为向阳乡发展的切实助力。
实践成员在向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誓墙前重温誓言

实践成员描绘“红色文化墙”

实践成员向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合影
【产业振兴运营调研】
(一)实践团赴嘉荫口岸开展深度边贸调研,以数字化转型视角解析“一带一路”节点经济活力。 团队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数字治理框架,对嘉荫口岸互市贸易全流程进行系统性观察:通过商户抽样调查(N=67),构建边民互市交易行为特征模型。通过与边民商户的深入交流,团队不仅协助完成互市交易服务,更提炼出"边贸+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为口岸经济升级提供青年方案。
在嘉荫口岸,实践团跟随工作人员实地感受智能通关全流程——嘉荫口岸采用船舶资料线上申报、联合检查允许作业模式。持续优化通关查验流程,通过预约通关模式,实现即到即检,联合查验一次性放行,缩短船舶等待作业时间,实现时间效益最大化,为通关奇过货业务提供有力保障。实践团成员与口岸工作人员深度学习研讨,感受数字化改革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为边境贸易注入的新动能。
在边贸互市区,经过口岸工作人员指导,实践团担任“1日边贸互市推介官”,为消费者详细介绍特色商品、协助边民完成认证与交易,亲身体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东北振兴战略的蓬勃脉动。那一刻,实践团成员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用青春的笔触描绘着边境贸易的生动篇章。
实践团于嘉荫口岸拍摄文旅推介视频掠影

口岸边贸商户抽样调查途中

“1日边贸互市推介官”

协助边民认证
(二)实践团赴向阳乡开展民宿产业交流,以社会企业理论实地调研乡村文旅运营范式。 走进向阳乡特色民宿,实践团聚焦乡村振兴的"美丽经济"。团队成员采用与SWOT-PEST混合分析法,完成12家民宿的沉浸式体验评估,详细考察民宿运营现状,从客房设计到文化体验,从客源定位到收益分配,与经营者展开多轮研讨,提出"三权分置"背景下的收益共享机制创新方案。结合当地“鱼米文化”和生态资源,团队提出"民宿+"主题产品线规划、设计"渔业文化+生态研学"主题产品线,预计提升客单价35%,助力乡村旅游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型。乡干部感慨:"这些建议既接地气,又有前瞻性。
向阳乡民宿沉浸式体验评估

多轮研讨探发展思路

详细考察民宿运营现状

实践团于向阳乡合影留念
(三)实践团开展农产品电商赋能行动,以品牌传播学重塑地域特色产品价值链。 在嘉荫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践团化身"新农人",为嘉荫特产插上互联网翅膀。从晶莹的粉条到清甜的桦树汁,成员们通过直播镜头讲述农产品背后的匠心故事。一场精心策划的带货直播,不仅带来近万余人次观看量,更探索出"产品溯源+文化赋能"的品牌建设路径;同时,结合团队经管类研究生所学数字营销技术,在电商中心交流研讨,协助当地培育3名"新农人主播"。电商中心负责人表示:"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销量,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实践团化身"新农人"进行助农直播

团队成员进行直播幕后运营

实践团与嘉荫县电子商务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会“嘉游下乡”社会实践,以学术研究赋能乡村振兴,用创新思维激活边疆发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团队在嘉荫恐龙地质公园构建古生物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在茅兰沟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监测技术方案,在革命遗址群打造数字红色教育基地,在口岸边贸探索智慧通关模式。成员们以专业学识解码边疆发展密码,用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从恐龙化石的科研保护到抗联精神的创新传承,从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到跨境贸易的数字化转型,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当地干部群众称赞:"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此次实践构建起高校智力资源与边疆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高校-地方"协同模式。团队将继续深化研究成果转化,让青春在服务边疆发展的实践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