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师生团队奔赴商洛市洛南县古城镇,针对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洛南古柏”开展专项调研。主要了解古柏的健康状况、生长环境以及保护机制,通过与古城镇柏庵村村委会、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建华、古柏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深度交流,系统梳理当地保护实践经验,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与实践指引。
探寻古柏健康密码
在调研过程中,林学院师生对洛南古柏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检查。这棵被誉为“秦岭古柏王”的古树,树龄约5000年,树高23.1米,胸围8.2米,平均冠幅25.7米,是全国5棵超过5000年树龄的古树之一。团队成员对古柏的冠型、叶片状态、病虫害风险、树干偏斜度及空腐状况等8项核心指标进行了检测。
洛南古柏照片
除树木本身,团队还重点调查了古柏生长环境。古柏周围50米范围内无任何建设开发痕迹,地面铺设着透气的火山石以保持土壤湿度;30米外的消防池、消防栓等设施整齐排列,4个避雷针组成的防护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些措施既保护了古树的毛细根系统,又构建了“防火、防雷、防虫”的安全屏障。古柏所在区域生态基底优良,周边植被繁茂、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形成了适宜古树生长的天然条件。
学生在调查古树的健康状况
深度走访勾勒保护图景
为全面掌握古柏保护实践,调研团队分赴多地走访。在古城镇柏庵村村委会,村民们用朴实的话语道出对古柏的深厚情感。 “我们村几代人都把这棵古柏当‘镇村之宝’,老辈人常说‘先有柏,后有观,再有洛南县’。”一位村民说,“以前逢年过节会烧香祭祀,但现在不让了我们都理解——只要树能好好活着,比啥都强。“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村里成立了护树小队,每周三次巡查,发现枯枝、虫害就第一时间报给林业部门。‘’村支书拿出《巡护日志》展示,“遇到大风大雨,队员们会配合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起除雪、加固枝干。保护古树,已经成了全村人的共识。”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委会交流古柏保护情况
在洛南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何主任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保护体系。他表示,洛南县严格落实“一树一策、一树一道、一树一支保护队伍”要求,构建了“县—镇—村—具体管护人”四级管护网络,同时推行“三叔三长”三元管理机制。我们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合作,每年四次对古柏进行‘体检’,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保护方案。”何主任补充道,“洛南古柏是‘国宝级’遗产,保护工作必须严之又严。事实上,保护好这棵古树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它是洛南的生态名片,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根脉。”
团队成员采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何主任
古柏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从技术实操角度补充介绍:“保护工作要‘量体裁衣’。我们通过定期监测评估,实时掌握古树生长动态,一旦发现枝梢枯死、病虫害等问题,立即启动干预措施。”现场展示的“洛南古柏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实时显示温度、风力等数据,这套集环境监测、灾害预警于一体的智慧系统,已成为古树“电子守护神”。
古树保护中心警卫处工作人员给成员讲解
化身“护柏志愿者”践行保护理念
7月22日下午,调研团队化身“护柏志愿者”,参与古柏周边环境治理——清理杂物垃圾、规整防护设施,用实际行动践行保护理念。“以前总觉得‘保护古树’是抽象概念,亲手清理时才明白:一片落叶、一块垃圾都可能影响它的生长。”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道,“比如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既能减少病虫害滋生,也能降低火灾风险。”
调研团队在古树前合影留念
保护古柏,传承文明根脉
此次调研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尝试,未来将持续深化与洛南的合作,把古树保护纳入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守护生态瑰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从实验室到古树旁,从课本理论到田间实践,林学院师生用脚步丈量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这株历经5000年风雨的“秦岭古柏王”,不仅见证了岁月变迁,更成为培育青年生态责任的“活教材”——而这份跨越千年的守护,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