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三下乡|用爱牵起小手,让阳光照进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10 阅读:
    来源:六盘水师范学院 谭建容 勾兴敏
        7月6日,六盘水师范学院数字童舟·黔行守护实践队怀揣着热忱与担当,奔赴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乡合兴村,开启了为期七天意义非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新媒体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红色文化教育的普及状况,致力于将新媒体技术与红色文化传播紧密融合,为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培育和红色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调研,洞察儿童需求
  实践队抵达合兴村村委会后,与村委会负责人陈引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村里存在众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监护人大多外出工作,孩子们只能与爷爷奶奶在家种植烟草维持基本生活。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获取了留守儿童的名单和基本资料,随即马不停蹄地展开走访调研。
  实践队率先走进陈殿会和陈静琦姐妹家中。初次见面,姐妹俩十分害羞,不敢言语。实践队员们便先与她们的爷爷奶奶亲切交谈,了解家庭情况,随后逐渐引导姐妹俩参与交流。一开始,无论队员们说什么,姐妹俩都默不作声,随着交流的深入,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她们才慢慢开口。通过交流与调查问卷的填写,实践队了解到她们很少接触手机和电脑,对基本的新媒体技术一无所知,更缺乏红色文化知识。
          
  (图为实践队指导小朋友填写调查问卷的场景。勾兴敏供图)
  当天下午,实践队陆续走访了十个小朋友的家,开展调查问卷填写工作,并在过程中向孩子们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孩子们对实践队的到来兴奋不已,甚至跟着队员们一同前往农户家中。
  校园访谈,探寻教育现状
  7月7日,实践队前往南开乡合兴村合心小学。通过采访夏虎营老师得知,部分留守儿童因需要用手机与父母联系而接触手机,但手机也带来了一些不良思想。学校虽会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可孩子们兴趣缺缺。
  
  (图为实践队采访合心小学夏虎营老师的场景。勾兴敏供图)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实践队在老师的协助下,以PPT讲解的形式,穿插大量案例和视频,为孩子们进行全面、生动、直观的红色文化知识普及。普及结束后,实践队组织孩子们撰写“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还鼓励孩子们读给大家听,极大地增强了互动性,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图为实践队为合兴村孩子们普及红色知识的场景。勾兴敏供图)
  乡村交流,感受发展变化
  7月8日,实践队来到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街道独山村。与独山村村委会负责人刘汤勇交流后了解到,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许多人返乡,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减少。这一变化让实践队看到了乡村发展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积极影响,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显著成效。
  7月9日,在刘汤勇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基层,走进农户家中,详细了解孩子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和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并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共走访了十余家。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队员们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记录下他们的需求与困惑。
  红色宣讲,厚植家国情怀
  7月10日,在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二十几名孩子齐聚居委会。实践队向孩子们讲述了贵州“黄金十年”的发展成就,直观感受到贵州的发展现状。同时,实践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红色文化教育知识普及活动。在活动中,实践队结合时代发展脉络与地方特色,引导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为家乡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宣讲结束后,实践队再次组织留守儿童撰写“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并帮助他们读给大家听。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感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厚植了家国情怀,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图为小朋友读自己写的信的场景。李佳乐供图)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实践队继续进行入户调查,重点了解孩子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以及红色知识的普及程度。通过与孩子们和家长的深入交流,实践队发现,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但也需要正确引导。而红色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孩子们对革命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感受到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让他们在温暖与关爱中茁壮成长,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讯员谭建容勾兴敏)
  
  (图为实践队与独山村孩子们的合影。李佳乐供图)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