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古韵融粉香,青春调研传非遗
——兴安桂林米粉文化传承调研行动
“关于桂林米粉如何一步步走向非遗文化”
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一碗桂林米粉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韵味与文化记忆。为深入探寻桂林米粉走向非遗文化的历程,7月7日桂林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灵渠古韵●粉香传薪”非遗传承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广西桂林市兴安灵渠、榕江等多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桂林米粉起源发展历史调研活动,旨在深入挖掘这一地方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

图1团队成员合照 宋艺凡摄
一、探访制粉工坊,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兴安县的传统米粉制作工坊。在这里,团队成员亲眼目睹了桂林米粉从稻谷到银丝般米粉的神奇蜕变。石磨碾米、舂浆揉团、漏粉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工坊老师傅介绍道:“桂林米粉的制作讲究‘三熟’工艺,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这样做出来的米粉,才有那股子独特的韧劲和米香。”


图2、3团队成员体验稻谷收割过程 宋艺凡摄
二、对话非遗传承人,聆听文化传承的故事
为了更深入了解桂林米粉申遗背后的故事,团队拜访了桂林米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所设立的米粉工厂。传承人向队员们讲述了桂林米粉悠久的历史,从秦朝时期灵渠开凿时作为军民主食,到如今成为桂林的城市名片,它见证了无数岁月变迁。
谈到申遗历程,传承人满是感慨:“申遗不是为了让桂林米粉变得高高在上,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它的价值,让这门手艺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在申遗过程中,传承人带领团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挖掘传统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申报材料。经过多年努力,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终于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4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宋艺凡摄
三、街头巷尾调研,感受米粉文化的魅力
团队成员们还走上兴安街头,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对桂林米粉的认知与喜爱。调查发现,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烂漫的孩童,桂林米粉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位当地居民说:“每天早上来一碗米粉,配上酸豆角、辣椒油,那滋味,一整天都有精神!”
游客们也对桂林米粉赞不绝口,来自山东的张先生表示:“我来桂林旅游,就是冲着这碗米粉来的,不仅味道好,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这里面的文化底蕴。”通过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桂林米粉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桂林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的体现。

图5桂林市兴安县街头米粉店 宋艺凡摄
四、创新传承,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也关注到桂林米粉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如今,许多商家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推出方便装米粉,让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同时,各种以桂林米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美食节也不断涌现,进一步扩大了桂林米粉的影响力。
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此次三下乡调研行动让他们对桂林米粉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做非遗文化的见证者,更要成为传承者和创新者。”团队负责人说。未来,他们将通过制作宣传视频、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桂林米粉的非遗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从灵渠河畔到大街小巷,从传统工坊到现代餐桌,桂林米粉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而这群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也将继续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编辑 邱黄羽
摄影 宋艺凡
2025年7月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