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华侨大学“俚颇薪火”实践团踏上了前往迤沙拉村的旅程,带着对乡村振兴的好奇与期待,深入这座被誉为“中国最大彝族自然聚居村”的古村落,探寻其振兴背后的故事。
迤沙拉村,一个拥有600年历史的彝族村落,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村。实践团成员们漫步在红墙黛瓦的古巷间,感受着每一块砖瓦诉说的历史沧桑。村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这里不只是历史,更是正在生长的共富图景”。
在村里的共富市集上,村民们将小番茄、玉米等特色农产品摆上摊位,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品尝购买。实践团了解到,迤沙拉村依托“企业+专合社+农户”模式,年吸引游客超90万人次,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文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实践团还参观了村里的星空观测基地,这里是西南最佳观测地,依托北纬26度的黄金维度带,配备了27台专业望远镜,让“手可摘星辰”的梦想成为现实。光电水产“四结合”的体系,不仅让余电上网,还实现了供水兴产,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发现了许多创意改造的亮点。比如,“猪圈”变咖啡屋,风车架化作吊灯,这些充满土味美学的设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而无花果观光采摘园和醇香的俚颇拦门酒,更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实践团有幸邀请到迤沙拉村副书记谢锦美进行访谈。谢副书记带着成员们把彝族刺绣做成文创产品,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在村史馆里,成员们触摸着200余件老物件,从谈经古乐的百年乐谱到抗旱保收的老水泵,每一件都在诉说着俚颇人的奋斗史。
夜幕降临,实践团成员们与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共舞拉手舞,感受着这份到近600年的好客传统。在欢声笑语中,成员们与迤沙拉村的距离逐渐拉近,仿佛已经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此次社会实践,让华侨大学“俚颇薪火”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迤沙拉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他们表示,将把这次实践的经历和感悟带回校园,传播给更多的同学,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迤沙拉村,这个曾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省贫村,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11年启新项目,千万资金投入,修路整环境,旧貌换新颜。守600年民俗文化,办节庆演非遗,迤沙拉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