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北京林业大学“秦韵拾萃丹林药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抵达留坝县,正式开启为期数日的调研之旅。此次实践旨在深入考察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剖析以“药食同源”中草药为核心的林下种植模式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留坝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最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

在县林业局、林业站相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实践团成员首先深入当地核心种植基地。踏入郁郁葱葱的板栗林,脚下是长势喜人的黄精、淫羊藿等中药材,林间不时掠过土鸡的身影,蜂群在花丛中忙碌穿梭——这种“林+药+禽/蜂”的复合经营模式,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了林地资源的立体利用价值。“一块土地实现三次收益”,当地林业干部的介绍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据了解,这种创新模式通过科学搭配林下作物与养殖品类,既保护了森林生态,又显著提升了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已成为留坝县推广绿色循环经济的典范。团队成员仔细记录了中药材的生长周期、养殖品类的经济效益等数据,为后续分析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离开种植基地,实践团一行来到被誉为“陕南第一名观”的张良庙。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道教名观,青砖灰瓦间流淌着古朴气韵,殿宇楼阁中沉淀着厚重人文。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逐一参观了授书楼、三清殿等标志性建筑,聆听“张良辟谷”“明修栈道”等历史传说,深刻体会到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道教文化中对草木的认知与利用,与‘药食同源’理念高度契合。”团队带队老师指出,张良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遗产,更蕴含着可与现代林下经济深度结合的文化基因。例如道教养生智慧中对中草药的运用,可为林下产品开发提供文化背书,这一发现为探索“文化+产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启发。
在留坝县秦岭山珍物流中心,团队成员详细考察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集散体系。从中药材初加工到包装仓储,从冷链运输到电商对接,现代化的物流网络让深山里的“土宝贝”能够快速走向全国市场。工作人员介绍,依托这套流通体系,留坝的中草药、山珍等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直接带动数百户农户增收。而在县城里的“秦岭草本茶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让团队眼前一亮。店内十余款特色茶饮均以“药食同源”为核心理念,将当地产的黄精、杜仲等中药材与现代奶茶工艺巧妙融合。抿一口温润的草本奶茶,既能品味到植物的天然清香,又能感受到现代饮品的顺滑口感,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消费需求在此达成完美平衡。店主表示,这种创新产品不仅受到本地居民喜爱,更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留坝伴手礼”。

随着调研的深入,实践团成员逐渐清晰地认识到留坝发展的独特优势:以“药食同源”中草药为核心的林下经济,既盘活了生态资源,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而张良庙所代表的道教文化、草本茶饮体现的传统智慧,则为产业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附加值。这种“生态+产业+文化”的三重优势,正是留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更好地推广留坝经验,团队结合调研所见所感,精心设计了主题宣传海报,通过视觉化呈现,生动展现当地“林下掘金”与“文化赋能”的融合图景。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深入分析发展瓶颈与潜力,形成具有实操性的建议报告,并借助海报、短视频等多元传播载体,持续助力留坝将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此次留坝之行,不仅让北林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更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推动汉中地区乡村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高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