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胡杨学子再悟兵团魂,青春聚力边疆行 —— 塔里木大学学子三赴屯垦戍边纪念博物馆传承精神火种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王谷元

  8 月中旬,塔里木大学 “胡杨薪火” 实践团第三次走进图木舒克市屯垦戍边纪念博物馆,以 “深学兵团史,笃行报国志” 为主题开展沉浸式学习,在历史细节中深挖兵团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青春的理想在传承中愈发坚定。

  实践团成员首先聚焦博物馆内的 “抗战支援” 展区。展柜中,一份 1938 年的《新疆民众献金统计表》字迹斑驳却意义厚重,表格详细记录了全疆各地民众为支援抗战捐献的现金数额,从城镇商户到乡村牧民,从白发老人到垂髫孩童,每一笔捐款都凝聚着边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诚。“一年时间募集新币 24.1 亿两,更化作 10 架‘新疆号’战斗机飞向抗日前线,这是边疆人民用热血书写的爱国答卷。”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孙悦指着展品说,“如今我们守护边疆的安宁,就是对这份爱国情怀最直接的延续。”

  在货币改革历史板块,1939 年新疆商业银行发行的伍圆、叁圆、壹圆纸币静静陈列。玻璃展柜旁的文字说明详细记载了毛泽民同志改革新疆金融体系的历程:面对 “两” 为单位的混乱币制,他深入调研、大胆革新,推出以 “元”“角”“分” 为单位的新货币,让经济秩序重归正轨。“一张纸币背后,是共产党人扎根边疆、解决实际问题的担当。” 经济学专业学生陈浩感慨道,“就像我们现在学习的专业知识,最终要落到解决边疆发展的痛点上,让理论在实践中发光。”

  博物馆的 “屯垦工具墙” 前,队员们久久伫立。墙上悬挂的铁锹、锄头、箩筐等工具,都带着明显的使用痕迹 —— 铁锹的木柄被磨得光滑,锄头的刃口布满细小的缺口,箩筐的藤条上还留着修补的绳结。讲解员介绍,这些都是第一代兵团人开垦荒原时的 “武器”,他们用这些简单工具,在戈壁滩上刨出第一片耕地、建起第一座房屋。“从‘地窝子’到现代化校园,从人拉肩扛到智能机械,变化的是条件,不变的是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劲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林伟说,“我们要把这种劲头融入专业学习,用技术创新为边疆建设提速。”

  活动中,实践团还组织了 “兵团精神微宣讲” 活动,队员们结合展品讲述自己理解的兵团故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吴桐站在 “屯垦灌溉” 复原场景前,向同行的同学介绍:“先辈们靠人力挖渠引水,如今我们设计的智能灌溉系统能精准控制每一寸土地的用水量,这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精神的传承 —— 都是为了让边疆的土地更富饶。”

  此次学习让实践团成员对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的兵团精神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把对兵团精神的感悟转化为学习动力,让专业知识与边疆发展同频共振,让青春在建设边疆、守护边疆的征程中留下坚实足迹。

  作为始终与边疆发展同呼吸的高校,塔里木大学持续推动兵团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一次次走进博物馆、贴近历史的实践活动,引导胡杨学子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勇担使命,让兵团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边疆建设中持续燃烧。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