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传承兵团薪火,书写青春华章 —— 塔里木大学学子再探屯垦戍边纪念博物馆深化精神感悟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向景奕

  8 月 6 日,塔里木大学 “胡杨魂” 实践队循着先辈足迹,再次走进图木舒克市屯垦戍边纪念博物馆,以 “重走屯垦路,再悟兵团魂” 为主题开展实践学习,在历史的回响中进一步深化对兵团精神的理解,凝聚建设边疆的青春力量。

  实践队成员首先来到博物馆序厅的 “屯垦史诗” 浮雕墙前。浮雕以时间为轴,生动刻画了从西汉张骞通西域时的屯垦雏形,到近代兵团战士挥镐拓荒、现代军民共筑边疆的壮阔场景。队员们轻抚墙面凹凸的纹理,听讲解员讲述浮雕中 “三十里营房” 的故事:上世纪 60 年代,一批兵团战士在海拔 4000 多米的高原哨所,用身体焐化冰雪取水,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坚守岗位,只为守护祖国的边境线。“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信念和热血焐热的。”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王媛在观后感中写道。

  在 “金融改革记忆” 展区,1939 年新疆商业银行发行的 “元”“角”“分” 纸币实物静静陈列。讲解员介绍,当年毛泽民同志在新疆改革币制时,为了让新货币流通到偏远牧区,兵团战士牵着骆驼翻雪山、越戈壁,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疆货币统一。“这些纸币上的油墨,不仅印着面额,更印着共产党人扎根边疆的决心。” 金融学专业学生李响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纸币上的图案,“现在我们学的金融知识,更要服务于边疆的经济发展,这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博物馆的 “垦荒工具展柜” 前,一把绑着布条的老式坎土曼吸引了众人目光。据介绍,这是上世纪 50 年代兵团战士王三牛的遗物,他在开垦阿拉尔荒地时,为了提高效率,每天带着这把坎土曼工作 16 小时,布条是用来包扎磨破的手掌。“我们现在用的现代化农机,一天能耕地上百亩,但永远不能忘记,最初的一亩三分地是靠这样的工具一镐一镐刨出来的。” 农业工程专业学生张磊感慨道,“先辈们用艰苦创业为我们铺了路,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把这条路修得更宽。”

  实践队还特别组织了 “胡杨学子对话老军垦” 环节,邀请到 78 岁的兵团老兵陈德明现场分享。老人回忆起 1966 年参与修建塔里木河大桥的经历:“没有吊车就靠人抬,没有钢筋就用树干代替,夏天顶着四十度高温,冬天泡在冰水里打桩,大家只有一个念头 —— 早点把桥修通,让两岸的百姓能互通有无。” 老人展示的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里,数十名战士浑身是泥,却笑容灿烂地站在刚架起的桥板上。这一幕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边疆的土地上。

  活动尾声,实践队在博物馆外的 “精神传承” 长廊开展主题研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刘畅结合专业谈到:“塔里木河的治理是边疆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像先辈们治理混乱金融一样,用科学的方法破解水利难题,让每一滴水都能滋养边疆的沃土。” 实践队队长表示,将把此次学习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后续将深入团场开展水利设施维护、农业技术指导等志愿服务,让青春在边疆建设的实践中绽放。

  作为扎根边疆的高校,塔里木大学始终以兵团精神为育人之魂,通过组织 “博物馆研学”“兵团故事分享会” 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让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的兵团精神成为胡杨学子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