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里木大学暑期实践队开展 “寻访戍边老兵,传承红色基因” 主题活动,队员们走进多个社区,与退伍老兵促膝长谈,在倾听中感悟戍边岁月的艰辛与荣光。
实践队按社区划分小组,逐一探访老兵家庭。推开斑驳的木门,86 岁的退伍老兵张福生正坐在藤椅上擦拭军功章。“当年在边境线上,我们顶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站岗,脚冻得失去知觉也不敢挪动半步,因为身后就是祖国的土地。” 老人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讲述起 1958 年在边境哨所的值守经历,“有次遇到暴风雪,我们手挽手组成人墙护住界碑,三天三夜没合眼,硬是没让风雪挪动界碑分毫。”
在老兵王德胜家中,墙上悬挂的 “戍边模范班” 锦旗格外醒目。“和平年代的戍边,考验的是坚守的耐力。” 老人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边疆农场的岁月,“我们一边巡逻守边,一边开荒种粮,用锄头和步枪共同守护家园。有个小战士想家哭了,班长就带我们在地里种上家乡的玉米,说‘种出粮食,这里就成了咱的第二个家’。”
队员们围坐在老兵身边,时而认真记录,时而为感人情节红了眼眶。“原来课本里‘寸土不让’四个字,背后是无数人用青春和热血筑起的防线。” 实践队队员周雨桐在笔记本上写道。交流结束后,队员们为老兵们拍摄了 “新老合影”—— 让老人穿着当年的军装,与身着校服的自己同框,用镜头定格跨越时代的接力。
活动中,实践队还为老兵们录制了口述历史视频,收集了 20 余件戍边时期的老物件,包括磨破的军靴、泛黄的家书等。“这些都是鲜活的教材,我们计划举办‘戍边精神展’,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这段历史。” 实践队指导老师说。
据悉,该实践队将把收集到的故事整理成《戍边记忆》纪录片,并在校内开展 “老兵讲堂”,让戍边精神成为激励青年学子成长的精神养分。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老兵为镜,把感动化为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