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1日,烟台理工学院“溯往寻兴”社会实践队走进“世界风筝之都”潍坊,深入杨家埠艺术大观园,开启了一场以“非遗薪火永相传”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化寻访。队员们通过文化讲解、亲身体验、实地走访等方式,在木版年画的斑斓色彩中触摸传统艺术的脉搏,于风筝扎制的精妙技艺间感悟匠人精神的传承。青年学子们以青春视角对话非遗文化,用创新思维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为千年古艺注入时代新活力,共同绘就非遗传承的青春画卷。
“溯往寻兴”社会实践队青年学子首先走进杨家埠年画博物馆,开展沉浸式非遗研学。馆内明代古版、清代珍品等年画作品有序陈列,泛黄纸张上的饱满色彩与流畅线条清晰可辨,涵盖传统门神、民俗故事等经典题材。学子们跟随讲解员深入了解年画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不时记录要点。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员讲解木版年画历史的场景。 费越 供图。
当地非遗传承人为实践队员现场展示木刻年画印刷技艺。传承人以棕刷将红黄矿物颜料涂抹于梨木刻版,颜料渗入凹痕后呈现“门神”轮廓。覆上宣纸后,其用马连纸棕垫沿图案走向按压,随着棕垫移动,颜料通过刻版纹路转移至宣纸表面。演示中,传承人完成了轻压、细磨、提纸检查等操作,整套流程连贯完成。宣纸揭开后,一幅线条清晰、色彩鲜明的年画呈现。实践队成员观察了操作全过程,就操作中涉及的颜料配比、工具使用技巧等问题向传承人进行了请教。
图为传承人向实践队员演示木版年画拓印过程的场景。 张芳瑜 供图。
实践队随后走进大观园内的风筝博物馆,学子们被一组民俗主题风筝吸引。讲解员在色彩鲜亮的螃蟹造型风筝前介绍:“杨家埠风筝善以动物入题,这只螃蟹风筝蟹壳铜钱纹象征招财进宝,八足舒展寓意四平八稳,藏着老辈人的美好愿望。”她轻触竹骨补充:“竹篾经炭火烘烤定型才能做出蜷曲螯足弧度,桑皮纸糊面轻薄坚韧,保障放飞平稳,这都是传代手艺诀窍。”学子们俯身观察竹篾衔接与彩绘细节,拍摄蟹钳纹样并请教设计技巧。
图为讲解员讲解民俗风筝的场景。 刘培禄 供图。
在博物馆创新展区内,实践队观察到非遗与现代传播的融合实践。展厅一角,工作人员正在直播传统风筝扎制过程,传承人在镜头前进行演示和讲解。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此类直播可使单场文创销量提升三成。展区文创货架上,陈列有含年画风筝元素的笔记本、冰箱贴等产品,其中“萌版螃蟹风筝”钥匙扣、年画纹样充电器等实用文创产品数量较多。实践队了解到,这些保留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销售对当地产业有带动作用。
图为博物馆创新展区文创制作的场景。 王恩超 供图。
此次潍坊杨家埠非遗研学期间,实践队接触木刻年画、传统风筝制作技艺,观察非遗直播传播及文创开发案例。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记录传承技艺,探讨非遗活化路径,结合专业知识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他们深入挖掘非遗产品传承故事,制作了相关公众号推文以扩大传播;同时拍摄非遗技艺特写镜头,制作了系列化视频内容并发布至短视频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关注非遗项目。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杨家埠的合影。 朱明哲 供图。
实践队队员费同学在心得中写道:“参与年画印刷、见证风筝技艺创新后,更明白非遗传承不止于守护,还需青年用新思维赋予其生命力。”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认识到,非遗生命力在于守正传承与创新表达的结合,青年正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助力千年文脉传承。(通讯员 刘淼淼 魏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