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凿錾刻间悟匠心,水磨腔韵里铸认同——扬州大学学子探索非遗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之路
近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寻非遗薪火,育认同情怀——探寻扬州非遗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实践团队”走进扬州非遗珍宝馆大师工作体验区,通过面对面访谈非遗传承人、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等形式开展为期3天的实践调研活动,深入探寻非遗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迄今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为深入了解这些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传承之道,实践团队成员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探索的热情,来到扬州非遗珍宝馆负一楼的非遗大师工作室集中区域,重点围绕雕版印刷、金银细工和昆曲这三项标志性非遗项目,开启了一场与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在扬州非遗珍宝馆前的合影 周熙尧供图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走进雕版印刷,通过雕版印刷这门技艺学习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这是民族的根,丢不得。”在雕版印刷展示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华俊老师开门见山讲述了自己传承非遗技艺的初心。从选材刻板到刷墨拓印,李老师向团队成员细致讲解了雕版印刷的历史脉络与工艺流程,并以《千里运河扬州卷》为例现场演示了“一刀一凿”的雕版技艺。“每一刀都需精准控制深浅,”李老师强调,“既要让墨色均匀渗透,更要保留线条的筋骨与神韵,准确传达背后蕴含的文化精髓。”这令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深沉敬畏。
图为团队成员在对李华俊老师进行采访 高奕翱供图
“机器压的是‘形’,手敲的是‘心’,只有在千锤百炼中,才能讲好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中国故事。”在扬州金银细工技艺展区,省级非遗传承人曹国培老师说道。他以不同类型錾头的制作与运用为例,向团队成员现场展示了“以小见大、以细见精”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并以几组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生动剖析了这门技艺发展历程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对顺应时代潮流的形式创新表示肯定。但曹老师还强调:“金银细工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传统手工艺,必须对与之相关的各类技艺通盘掌握、触类旁通,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处变不惊。”这启发团队成员深入思考了非遗“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更清晰地领悟到:非遗传承的核心之道在于守护传统精髓之“正”和善用时代语言之“新”。
图为曹国培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金银细工技艺 邹悦宸供图
“昆曲作为世界级非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我们希望能通过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并传承昆曲。”在昆曲展区举办的学习品悟活动中,扬州市青年昆曲协会吴心悦老师表示。她随即演绎昆曲经典曲目《牡丹亭·惊梦》,将昆曲细腻婉转之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围绕“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这一核心议题,吴心悦老师着重指出:“政府的支持和高校合作对我们昆曲的推广至关重要,希望高校能完善非遗相关的课程体系,让我们这些传承人能走进课堂,向大学生们深入讲解非遗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同时,她还鼓励高校学生参与非遗创新设计,将传统昆曲形象应用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让年轻人在传承古老非遗的过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吴心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解昆曲唱词 邓之汐供图
三天的寻访,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更是一次使命的觉醒。团队成员被非遗传承人坚守的匠心深深打动,更清晰地认识到守护文化根脉、推动创新发展是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团队成员结合前期拍摄和调研成果,制作了精美的短视频片段,通过校园公众号、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宣传,让这些技艺走进大众视野,为传播扬州非遗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故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触摸了非遗文化的肌理,更探索出一条“以非遗育认同、以认同促传承”的育人路径。“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把沉甸甸的收获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持续关注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之道,当好文化传承的‘青春火种’,让非遗照亮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之路。”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讯员:王语卓、周熙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