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昆仑山的晨雾轻抚过察尔汗盐湖的盐晶,当青海湖的鸥鸟掠过实践团成员手中的监测仪,当互助土族的盘绣丝线在青年学子指尖穿梭——这个夏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籽籽同心实践团跨越青海两州两市,在戈壁草原、盐湖湿地、乡村校园间,以青春之力践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嘱托,用实干答卷诠释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原大地绽放新颜。
一、盐湖草原间的“生态答卷”:让绿色成为发展最亮底色
“看这尾卤处理后的水样,透明度比三年前提高了近20%!”在察尔汗盐湖,盐湖股份公司工程师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如今,这里的钾肥生产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将卤水中的伴生资源梯级开发,尾卤经处理后回流盐田,形成“资源开发—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的完整闭环。实践团成员运用专业仪器深入盐滩记录各项生态数据,借助GIS系统绘制盐湖生态保护地图,为这片“万丈盐桥”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青春智慧。
从察尔汗盐湖到青海湖,生态保护的实践处处彰显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海湖畔的监测点,实践团成员跟着藏族监测员才让卓玛学习记录斑头雁栖息数据。“这些年环湖牧民都成了‘生态卫士’,牛羊少了,鸟多了,旅游收入反而翻了番。”朴实的话语,让成员们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祁连山草原上,“草畜平衡”的故事动人肺腑。实践团与蒙古族牧民巴特尔一起清点羊群,了解到当地通过草场流转、合作社运营等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草场载畜量得到科学管控,草原永葆生机;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牧民端稳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巴特尔朴实的话语“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护好了,日子才能更红火”,被实践团成员郑重写入《青海生态保护观察报告》。
(图1 实践团深入盐湖股份钾肥生产线听取相关负责人介绍)
二、乡村沃野里的“共富密码”:让民族团结结出增收硕果
“这坛酩馏酒发酵90天,去年给家里添了3万元收入!”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村民吕有金掀开酒坊缸盖,青稞酒香混着笑意飘出。这个曾“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庄,如今靠着盘绣、光伏、酩馏酒等八项产业,让129户搬迁群众全部脱贫,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331万元。实践团成员发挥所长,帮绣娘们设计文创产品包装,为光伏产业测算收益,用新媒体技能帮村民直播带货,让土族特色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青海各地徐徐铺展。在格尔木市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带着实践团参观新村: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村民从海拔4700米的三江源核心区搬迁后,当起生态导游、管护员,去年人均收入达3.71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头的“村史馆”里,新旧生活对比照前,成员们深刻读懂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的内涵。
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非遗传承同样为其增添了绚丽色彩。走进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毯手工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实践团成员驻足赞叹。车间里,各民族工匠们围坐一起编织藏毯,集团董事长薛婷介绍:“我们将传统藏毯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带动千余名各民族群众就业,生产的藏毯远销国内外,让藏毯产业成为青海文化名片。”实践团据此提出“非遗工坊+民族团结”计划,建议通过跨民族技艺交流赛、非遗研学游等形式,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图2 实践团了解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历史与产业发展情况)
(图3 实践团走访长江源村并与驻村第一书记梁亮交流访谈)
(图4 实践团深入圣源地毯集团车间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情况)
三、社区校园中的“同心种子”:让共同体意识浸润人心
西宁市文亭巷社区的“爱老幸福食堂”里,交融之美暖意融融。实践团成员跟着回族老人学做油香,听藏族阿婆讲社区“周六议事会”如何解决各族群众难题。“楼上汉族邻居帮我带孙子,楼下藏族兄弟修水管从不收费。”78岁回族老人的话,道出了社区以党建引领打造“五融五筑・和睦文亭”品牌的成效——这里的“石榴籽家园”已评选出104户“幸福家庭”,从多元共治到情感交融,从“民族事务服务窗口”到文化共乐平台,处处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也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该社区作为“全国基层治理标杆”的蓬勃活力。
“同学们,看这张青海地图上的河流,湟水、大通河、澜沧江就像各民族的血脉,最终都汇入中华民族的江海。”在长江源民族中学,实践团成员手持地理教具,结合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讲解民族团结的意义。这个夏天,实践团走进青海10余所学校,通过“民族知识小竞赛”“共同体故事会”等形式,为3000余名青少年播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
(图5 实践团了解文亭巷社区经验并与居委会主任罗世明交流访谈)
(图6 实践团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讲)
青春之力,映照着高原的辽阔;同心之愿,激荡着时代的回响。从盐湖之畔的生态观察到乡村院落的共富实践,从校园课堂的理念宣讲到社区食堂的交融日常,籽籽同心实践团的青海之行,既是一次青年学子读懂中国的“实践课”,更是一场用青春力量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接力赛”。
“青海的故事,是各民族共写的史诗;青海的未来,需要更多青年续写新篇。”实践团负责人孔繁烨的话,道出了当代青年的担当。当青春足迹与高原大地相遇,当赤子之心与民族团结共鸣,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不仅是发展的新希望,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深叶茂的未来。(通讯员:孔繁烨、王珑瑜)
(图7 实践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