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由五名东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组成的“英魂语驿”社会实践团,以语言为媒介深耕红色文化传承,通过场馆溯源、校园宣讲、线上传播等多维实践,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焕发新生命力,交出了一份扎实的青春答卷。
场馆寻踪:触摸历史肌理,打捞精神密码 团队首站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在肃穆氛围中梳理东北抗联历史脉络。成员们分散行动,速记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事迹关键节点,用镜头记录家书、望远镜等展品细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物件上,那些镌刻着抗争印记的文物,在青年们的注视下成为可触可感的历史见证。
七月初,团队集体探访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成员们边看展边勾勒时间链条,从部队建立到实验内容,冰冷的罪证文件与受害者记录,让馆内始终萦绕着沉重的沉默。“这里的每一份史料都在诉说‘铭记’的分量,无需过多言语,已足够震撼人心。”团队成员如是感慨。
七月中旬,团队代表独自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黑色墙体上的历史伤痕触目惊心,史料陈列区的文件、照片与幸存者证词,共同拼凑出那段苦难记忆。代表在馆内轻声穿行,不时抄录关键信息,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成为与历史对话的特殊注脚。
薪火传递:校园宣讲落地,红色基因扎根 带着从场馆收集的史料,团队走进齐齐哈尔第五十一中学,开展四场面向高中生的专题宣讲。从抗联战士的冰原坚守,到南京大屠杀的伤痛记忆,再到七三一部队的罪证揭露,成员们结合一手素材生动讲述,同步解答学生关于历史背景与英雄精神的疑问。这场面对面的交流,让320余名学生直观感受红色文化力量,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思考。
云端发声:线上传播破圈,实践意义延伸 暑期伊始,团队便将实践见闻整理成图文内容,在网络平台如实呈现场馆历史细节与深度思考。截至7月31日,全平台播放量突破27万次,互动量超9300条,“谢谢你们的分享”“一定要去现场看看”等留言,印证着传播的深远影响。
“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的桥梁。”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双语之力,让红色记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