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罗斯青年邂逅金陵:一场“活”起来的中国文化课

在南京博物院,俄罗斯学生叶卡捷琳娜对着一件商周青铜器纹样临摹入神;在夫子庙老茶馆,伊万用略显生涩的中文成功点了一杯雨花茶,露出欣喜的笑容;在非遗工坊,索菲亚将家乡的套娃图案巧妙融入中国剪纸……2025年7月23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邂逅金陵·感知中国”国际学生夏令营社会实践团迎来15位俄罗斯青年,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浸润之旅在六朝古都展开。
“做”出来的文化共鸣
如何让跨越千年的中华文化真正“活”在异国青年心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邂逅金陵·感知中国”——国际学生夏令营志愿服务团队摒弃单向灌输,选择了“动手体验”这把钥匙。
“看,阴阳剪的奥秘在于虚实相生。”在双语志愿者指导下,俄罗斯学生尝试将俄罗斯套娃的轮廓与中国传统窗花结合。书法课上,“中锋用笔”的讲解后,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将俄文字母的曲线美融入汉字笔画。国画体验则以“梅兰竹菊”为媒,鼓励大家结合俄罗斯风景画的色彩偏好进行创作。从中国结的“一绳一结”到武术的“刚柔并济”,再到茶艺中的“待客之礼”,每一项非遗技艺的学习,都伴随着中俄文化异同的热烈探讨。当俄罗斯青年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在茶香里理解‘礼’的含义,文化的距离感就消融了。
“走”出来的历史温度
文化感知不止于课堂。7月9日,志愿服务团精心设计了一条“行走的文化脉络”。
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志愿者用中俄双语讲述青铜器纹饰的吉祥寓意、书画作品的笔墨意境,引导留学生们完成独特的“博物馆日记”,与历史对话。在庄严肃穆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的细节讲述引发对和平价值的深刻思考。而夫子庙的市井烟火,则成了检验中文学习成果的最佳考场,国际学生们在真实的交流中感受着中国城市的活力脉搏。
“译”出来的心灵相通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解码文明的钥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邂逅金陵·感知中国”——国际学生夏令营志愿服务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不仅教授汉语语音和日常会话,更在点滴中进行着文化的“转译”:将“中锋用笔”的抽象概念用俄语形象化解释,在茶艺演示中同步传递礼仪背后的哲学,在历史场馆的讲解中注入共情与理解。正是这种深度的语言文化服务,确保了每一次互动都直抵心灵。
青春力量,润物有声
在响应国家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全球文明对话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邂逅金陵·感知中国”国际学生夏令营志愿服务团,依托与俄罗斯莫斯科州国立大学共建的俄语暨俄罗斯文化中心这一独特平台,精准把握中俄文化年契机,开展了一次生动的文化传播实践。15名俄罗斯青年带着亲手创作的融合艺术作品、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茶艺影像和汉字书法,成为中华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本次志愿服务活动表明:当文化传播超越静态展示,以语言为舟,以体验为桨,以青年为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能跨越山海,在对话与共创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促进民心相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温暖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