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7月25日,泰州学院伯藜学社“为‘藜’跨越山海,‘欣’火微光逐梦”暑期支教团响应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赴陕西长武西关小学开展为期十五天的支教活动。
(图为支教团全体队员们在校门口合影 李文青 供图)
本次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辅导,旨在通过手语操,动植物科普,情景剧,舞蹈,音乐,书法等兴趣课程、互动体验与关爱服务,为当地孩子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两周的时光能留下什么?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成为难忘的记忆。2025年7月11日,伯藜学社支教团的队员们来到这里,用两周时间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成长,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感动与思考。
支教团成员已于前两日在西关小学内完成前期工作,12号上午8点,学生报到工作正式开始,支教团队员们按分工设立登记区,带领区,等候区,各区域均有支教队成员严阵以待。家长们陆续带领学生前来报到,登记区的各班班主任逐一核对学生信息,登记基本情况,就课程安排、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向家长进行说明并签署安全责任书。至上午9点,报到工作顺利结束,共完成80余名学生的登记工作。
次日,支教课程正式开始。本次支教共开设星辰班和星辰班两个班,在当天开设的书法、舞蹈、音乐、情景剧课堂上,各老师或图文结合,或情景设置, 各类课堂有序高效进行。
第一天的课程中,队员们通过班会、舞蹈、朗诵、情景剧等课程迅速与孩子们拉近了距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青涩地靠近队员们,认真地提出一个个问题。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只是缺少探索的渠道。
为此,支教团精心设计了系列特色课程:
试剂瓶整齐排列,殷俊杰老师正在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妙趣横生的化学课。只见他手持试管,几滴溶液在器皿中悄然交融,将化学反应的奇妙瞬间展现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围站在讲台旁,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的操作步骤,不时发出好奇的惊叹。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谨慎地滴加试剂、观察现象,虽然操作还略显生硬,但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与兴奋。
(图为殷俊杰指导同学们做实验和好奇的孩子们。 李围围 供图)
动植物科普课堂同样精彩纷呈。许思慧老师带领孩子们观看动植物科普视频、辨识身边的花草虫鱼,讲解生态习性与自然奥秘,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手语操课堂上,在王丽燕的老师示范下,孩子们跟着比划起一个个优美的手势,在无声的律动中感受沟通的温暖与力量。情景剧课堂里,孩子们在祁铃铃老师的引导下编排简单的剧情,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不同的情感与视角,锻炼了表达能力与同理心。
(图为手语操课上示范的小老师和孩子们。祁铃铃 供图)
除此以外,历史课堂上,杨佳老师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搭配图文资料再现往昔场景,让孩子们在时光穿梭中了解历史脉络,培养了对过往的敬畏与思考。音乐课上,沈星霓老师教唱轻快的歌谣,孩子们在放声歌唱与节奏互动中,尽情释放活力,感受音乐带来的纯粹快乐。心理健康课堂上,朱海云队长通过小游戏与轻松的对话,引导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适心情,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了心理韧性。罗宇昂老师的美术手工课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大家动手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李文青副队长的安全教育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潜在风险。
最后一天的告别会上,孩子们依依不舍地与队员们合照告别,“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面对这个问题,队员们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但他们告诉孩子们:“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会记得你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一定会在更美好的地方重逢。”
离开时,孩子们一直依依不舍地挥动着小手,久久不愿放下。回程的路上,队员们的包里塞满了孩子们送的“礼物”:折纸、画作、写着悄悄话的小纸条……
这两周的支教经历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教育需要真诚,孩子们拥有最敏感的心灵,能立即分辨出老师的真心与否;每个孩子都是宝藏,乡村孩子可能缺乏资源,但绝不缺乏潜力和梦想;虽然时间短暂,但用心经营播下希望的种子终将在孩子心底生根发芽。
队员们可能无法改变所有,但至少可以成为某个孩子生命中的一束光。两周,不足以改变什么,却足以让彼此铭记。那些纯真的笑脸、求知的眼眸、离别的泪水,都将成为队员们继续关注乡村教育的动力。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递,愿大家都能成为其中的一环。
(图为队员和孩子们的合照。 王丽燕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