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淮师学子探秘临沭柳编,助力发扬传统非遗技艺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董亚文 邓茗月
  2025年7月6日至9日,淮北师范大学“探秘临沭柳编,传承指尖技艺”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这支由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生组成的团队,以青年视角深入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的传承现状,并通过创新思维为这项千年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探访临沭柳编博物馆,感受指尖上的匠心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临沭柳编博物馆  董亚文摄。
  7月6日,团队首站抵达临沭柳编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千年编织记忆的文化殿堂让团队成员叹为观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了解到柳编技艺始于唐朝,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编织艺术的瑰宝”。
  “一根根普通的柳条,经过削、磨、染色、编织等多道工序,就能化身为精美的艺术品。”讲解员指着一件件精美的柳编作品介绍道。柳编技艺以其“万物皆可成”的独特魅力,既能打造簸箕、箩筐等传统工具,又可创作现代风格的座椅、花瓶等工艺精品;既能惟妙惟肖地展现现实中的花草鱼虫,又能生动形象地呈现神话传说中的祥瑞龙凤,包罗万象,展现出无穷的艺术表现力。“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匠人娴熟的手法,还体现了他们对柳编技艺的坚守”团队成员感慨道。
图为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柳编的历史  董亚文摄。
  然而,团队也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了柳编面临的困境:“纯手工制作耗费时间精力,年轻人不愿意学,老手艺人逐渐老去,这门手艺快要传不下去了。”随着工业制品普及,传统柳编实用价值下降,市场竞争力不足;年轻人因学习周期长、回报慢而不愿涉足,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峻,这项古老技艺正面临失传风险。

问卷透视现状,剖析传承难题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线下调查  邓茗月摄。
  7月7日至8日,团队开展调研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线上通过社交媒体广泛发放电子问卷,线下在文化广场、社区、集市等地进行纸质问卷调研,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0份,覆盖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的受访者。
  调研结果显示,临沭柳编的传承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数据显示,仅有38.7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柳编基本工艺,其中能够准确认知其文化价值的比例更是不足3.75%。在传承困境方面,高达70%的受访者将“年轻人参与度不足”列为首要难题。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以80%的接触率成为公众了解非遗的主要渠道,远超传统新闻媒体51.25%的覆盖率。
  在创新发展方面,受访者表现出强烈期待。65%的调研对象希望看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更有70%的年轻群体对"柳编+现代设计"的跨界产品表示浓厚兴趣。这些数据为后续制定非遗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共话传承之路,展望非遗未来
  7月9日,团队召开专题讨论会,总结调研成果并交流实践心得。会上,团队成员通过数据可视化报告直观呈现问卷分析结果,并围绕柳编技艺的推广策略与传承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发表各自见解。“65%的受访者希望看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这说明柳编需要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团队成员董亚文表示。
  最后,团队整理出《关于临沭柳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推动“柳编+文旅”融合,将临沭柳编博物馆纳入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地标;二是建立“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合作机制,开发国潮风格、IP联名等市场化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三是开展“柳编进校园”活动,通过大学生设计竞赛、青少年手作工坊等多元形式构建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
  活动虽已落幕,但团队与临沭柳编的故事仍在继续。团队成员们计划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指尖上的艺术”。团队成员邓茗月表示,“非遗不该只存在于博物馆里,而是应该‘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一根柳条,编织千年文化;一份坚守,传承中华匠心。淮北师范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非遗沃土,以智慧探寻传承之道,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文:董亚文  邓茗月/图:董亚文 邓茗月/审核:饶蕾 /审校:张东杰/终审:吴守宝)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