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蔡爽 刘士榕 马睿雅)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乌撒千韵寻迹队”中华文脉传承团赴威宁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文化传承活动。此次活动紧扣基层所需,践行文化惠民政策,涵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薪火文化、非遗文化及民族文化五大板块,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丰富群众生活,更以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为核心,助力威宁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让传统文化在振兴实践中绽放光彩。
绿染威宁,生态铸魂: 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将其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传承团首站聚焦绿色文化的实践与传播,深入探访当地生态产业基地,见证绿色文化如何扎根乡土、赋能发展。
高山云峰种养合作社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用当地玉米秸秆、酒厂酒糟及自种鲜草喂养500头西门塔尔牛,带动300余名村民增收;处理后的牛粪作为天然肥料,供应周边菌菇基地与农田,形成“种养互促”的生态闭环,让绿色理念融入产业全链条。
300余亩平菇种植基地则依托威宁自然禀赋,以生态种植为导向,从采摘到储运的全流程限时管控,既保障菌菇鲜度,又减少资源损耗,让“绿色产出”对接“绿色消费”,成为绿色文化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
红脉传承,守护同行: 传承团探访功臣村,在“功臣寨荣誉室”了解到该村23位参军者的事迹,体会到代代相传的报国传统与爱国精神。村中“光荣之家”牌匾、国防教育壁画彰显着崇军风尚。退役军人姬敬松分享了军旅感悟,其退役后创办酒厂带动村民致富的经历,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担当;潘主任也回忆起童年时军人故事对自己从军志向的影响。
队员们也赴威宁县沙河边烈士陵园,敬献白菊、鞠躬致敬,聆听老党员讲述解放战役时期先烈事迹,让大家深切感悟先烈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此外,团队同步开展卫生宣传活动,将红色精神中的责任担当融入日常守护,让“精神传承”与“健康护航”并行,让红色血脉在关爱与坚守中永葆活力。
图为团队探访功臣村。袁瑾供图。
育梦传薪,点亮希望: 传承团践行“乌撒千韵,为爱添彩”理念,为贵州省威宁县双龙镇双龙小学的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成长体验。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简易VR设备,在“VR乌撒探秘”中沉浸式感受科技的奇妙;教唱《我爱你中国》时,清澈童声里满是纯真的爱国情怀,让家国种子悄然扎根。安全课程中,卫生课演示规范习惯、防溺水教育传授避险知识、未成年人保护课堂引导勇敢自护,全方位筑牢成长防线。文化与趣味课堂更添活力:书法课上墨香浸润汉字之美,“纳冰曰妙”活动探寻古人智慧,“词语拼拼乐”与“击鼓传花”游戏让学习满是欢笑。团队以青春力量,书写着“用爱陪伴成长”的温暖篇章。
图为实践队带领孩子制作与体验简易VR。袁瑾供图。
守护非遗,匠心赓续: 传承团深入威宁探寻乌撒烤茶、荞酥及扎染蜡染三项非遗,不仅是对技艺的记录,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触摸。乌撒烤茶的陶罐里,藏着高原黏土与千年火塘的对话,“八步茶法”的每一步都是彝乡儿女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威宁荞酥的酥香中,凝结着山民对苦荞的珍视,从单一糕点到多样荞品,是生活赋予食材的无限可能;扎染蜡染的靛蓝色里,沉淀着民族图腾的密码,指尖的捆扎与运刀,是对祖先审美最生动的延续。
图为专业老师带领实践队亲手制作蓝染作品。袁瑾供图。
民族之桥,文化同心: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队员们与威宁县彝族、回族、苗族同胞及文化学者齐聚威宁县民族文化中心,开展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活动以彝族歌曲开场,互动游戏拉近距离。研讨中,主持人介绍了当地民族聚居特点、文化交融案例及文旅地标与特色习俗,展现多民族共生图景。
交流尾声,全体人员共同唱响《毕节啊毕节》,嘹亮歌声中,“文化是民族的根,交流是融合的桥”的共识愈发清晰。此次活动不仅让传承团队员深切感受到威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力,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互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青春力量。
图为主持人给实践团队介绍当地少数民族聚居情况。袁瑾供图。
看生态基地的循环智慧,方知绿色发展是可触的实践;听功臣村故事、祭烈士陵园,才懂红色基因是激荡胸怀的力量;陪孩子用VR看世界、习书法,更悟教育为民是用青春点亮童年;亲手烤茶、染布,便晓非遗匠心是“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与彝回苗同胞共话文化、同唱乡音,才深切体会民族交融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纽带。
七天的“三下乡”之旅虽已落幕,却在威宁的土地上刻下了青春与文脉交织的深深印记。传承团的实践印证:青年成长在泥土里,文脉传承在践行中。当更多青年带着这份认知扎根基层,传统文化必将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持久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动能。